泉州台商投资区:用镜头记录 非遗项目的传承意蕴(图)

2017-08-08 17:00:44 来源: 泉州晚报

0浏览 评论0

在校大学生暑假生活怎么安排更有意义?来自仰恩大学人文学院17级新闻系的16名学生给出了答案。他们组成暑期“非遗传承”实践队,在海峡两岸雕艺文化众创空间的衔接下,走进泉州台商区,参观雕艺馆和雕艺企业,与木雕、漆线雕、洛阳糊纸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对话交流,进行非遗项目数字化信息采集,深入了解传统技艺,领略传统文化艺术魅力。在近一个月的实践中,队员们运用所学专业,梳理文案,拍摄制作了《漆线雕》《洛阳糊纸》《老当艺壮》等多个非遗项目纪录短片。

对话漆线雕非遗传承人

点赞雕刻者高超技艺

7月初,队员们参观了台商区雕艺馆,馆内陈列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众多雕艺精品令实践队员们目不暇接。参观中,队员们认真阅读每一件作品的介绍标签,并向馆内人员询问展品详细信息,对木雕、漆线雕等雕刻技艺有了初步了解。

参观过程中,队员们不时发出感叹,为雕刻者的高超技艺点赞,队员们纷纷表示,要认真对待实践课题,精益求精,希望拍摄出精彩的非遗纪录片,可以让新一代的年轻人关注到木雕、漆线雕等传统制作工艺。

漆线雕是闽南地区独有的传统工艺,它以龙凤、麒麟、云水、缠枝莲等民间传统题材为主,用精细的漆线,以特殊的制作方法缠绕出金碧辉煌的建筑、栩栩如生的人物以及衣饰花纹等。泉州漆线雕至今保留着浓烈的佛雕色彩,不断吸收其他工艺美术雕塑的长处,丰富自身,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为了拍好漆线雕的专题纪录片,实践队员们先后来到泉州漆线雕市级非遗传承人黄胜阳、黄美玲的工作室。两位传承人向实践队员讲述了漆线雕背后的故事,并从原料的使用到作品的成形,为实践队员认真讲解和展示漆线雕的制作工艺,让实践队员们感受到漆线雕工序之繁复,雕品之精美。

记录洛阳糊纸项目

被其精致工艺折服

洛阳糊纸是实践队员拍摄的台商区另一个非遗项目。据了解,泉州糊纸是民间传统的一种仿真艺术,与广东“纱灯”、北京“绢人”并称为全国三大美术人形。洛阳糊纸主要在台商区洛阳镇的洛阳村、洛安村、万安村等村。洛阳糊纸源于泉州古代彩扎,俗称“糊纸”。体现了泉州民间工艺的悠久文化,是研究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同时它还是中华民族艺术传统的优秀代表,工艺精致细致,造型多姿多彩,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洛阳糊纸作为泉州彩扎的分支,在惠安县、台商区一带颇有名气,且广受海外侨胞的赞赏。

在洛阳糊纸传承人王家明的工艺室里,实践队员用手中的镜头详细记录下了糊纸的制作过程。“因为早期糊纸工艺主要是为适应民俗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主要用于死人入殓和迎神赛会的魂轿、灵屋、纸偶俑等纸糊制品。所以我们刚接触这一非遗传承项目时还是有点害怕,不过随着深入的了解和接触,我们也被这种集雕塑、彩绘、刻纸、镶线、裱糊、戏剧道具等制作技能于一体的非遗项目所折服。” 实践队宣传组张幸儿如是说。

实践时间很短

感触收获颇丰

查看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书,深入企业体验传统手工技艺,撰写传统工艺文案,研究分镜头脚本内容……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仰恩大学的实践队员拍摄了大量的台商区非遗项目画面,深度感受了传统非遗项目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虽然只有近一个月的实践时间,但通过聆听非遗项目传承人讲述手艺故事,却让队员们有了许多的感触。

实践队队长吴霖琳就被非遗项目的这些老手艺人的坚守所感动。 “对待一门传统手艺,花费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坚守,这种长期的坚持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让我十分佩服。” 她举例说,围绕省级非遗项目——泉州木雕,他们寻访了中国雕刻设计专家郑成昆老师,虽然已经80多岁了,郑老师却依然充满创作激情,坚持木雕创作。在他5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培养了成百上千个雕刻艺术人才,如今更是已有几十位学生获评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 为福建省雕艺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据了解,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艺术创作实践中,郑成昆老师不断提升艺术理论修养,在创作中,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审美细节,在传统题材上注入创意元素,反对照搬老一套和一般化,从作品的构思到形式表达,力求深刻的创意内涵。吴霖琳说:“郑成昆老师一生对于艺术创新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就让人十分赞叹,更值得我们在校大学生学习,我们把他的艺术人生剪辑成短片《老当艺壮》。”

□记者 郭慧杰 陈桂生 文/图

[责任编辑:林春婷]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