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码头:反映刺桐港繁荣时期独有风貌

2021-06-11 15:27:52 来源: 泉州网

0浏览 评论0

江口码头(即文兴码头与美山码头)位于泉州古城东南的晋江北岸,是连接古城的水陆转运节点,与真武庙同为泉州城郊的重要内港“法石港”的遗存,反映了内港码头的功能构成和使用方式。作为古泉州海外贸易的重要码头,江口码头反映了泉州港(刺桐港)空前繁荣时期独有的风貌。

共同构筑 河海运输网络

泉州真武庙的山下,古有法石港,位于晋江出海口的咽喉要地,为中外商贾云集之地。宋元时期,法石港航海业和造船业非常发达,沿江码头众多,如今仅存的是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合称为“江口码头”。两处码头始建于宋元时期并沿用至20世纪。两者相距约1.1公里,均以条石砌筑。文兴码头位于上游,整体造型为一缓的斜坡状台阶,此处水深较浅,码头直伸入晋江中以便低潮位时小船停靠。码头现存南北长约30余米,宽约3.5米;美山码头位于下游,较文兴码头处水深,码头造型为边坡较陡的墩台,便于高潮位时大船停靠。最下层墩台南北长约20米,宽约15米。江口码头除保存有文兴码头、美山码头外,另存一处宋代古船遗址(今位于文兴宫内)。

“江口码头与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等共同体现了宋元泉州由内港码头、外港码头、航标塔等共同构成的河海运输网络。”泉州江口码头与真武庙文物保护所馆员张章明这样说道。

文兴码头位于法石社区文兴自然村的南部,西邻坂头、圣殿自然村,东为长春、美山自然村,南隔晋江的北流与中芸洲相望。文兴码头上,海风,沁人心脾。码头遗址处屹立着一座宝箧印经塔,颇具特色。宝箧印经塔残存的塔身分为两段,均属花岗岩,因年代久远,风化剥蚀严重,局部尚有残损,表面呈黄褐色。两段均呈方形,系分别雕凿后再行衔接的。塔身上段,四面各有一尊半浮雕的半身佛像,佛像边沿凿成上圆下方、拱顶的龛。其中,上部头像雕凿深度多在5厘米左右,最深达6.5厘米,头像下部的佛身,其雕凿深度约减半。塔身下段,四面各楷书阴刻一字,由右至左顺读为“佛、法、僧、宝”,字外围为圆圈。这座宝箧印经塔也是泉州古渡头一座典型的镇风塔。考古工作者曾在文兴码头遗址处采集到了不少出土物,主要为建筑构件、铁器和瓷器。这批出土物的年代,由宋元时期直至明、清两代,侧面展现了码头的历史宽度。

美山码头位于法石社区美山自然小村的南部、西邻长春自然村、东为后厝自然村,东南向为晋江出海口,江面宽阔。北为泉州沿海大通道用地。码头临江处延至江面的为一石构墩台,与江岸间有一条宽3米的道路相边。墩台东西两侧各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石构斜坡式道路(东侧仅路面残损,而路基保存较好。西侧的路面已破坏严重,路基也有残损),两条道路各向南延伸直至江中。东侧紧连斜坡道路的有一段曲尺形的石构建筑台基。码头基础的地层全以“睡木沉基”,即木桩加固,以防海水冲塌。

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构造科学,历久耐用,是宋代码头建筑的珍品。这两个码头共同反映出泉州港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繁盛的风貌。

兼具海防与通商功能

“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法石已是泉州重要的海防要塞,官府于此驻兵戍守,以捍卫郡城安全。时任泉州太守的真德秀,曾在法石设置法石寨,成了泉州左翼水军的三大要塞之一。”泉州市文博研究员陈鹏鹏称,真德秀还在此地“造大战船,添置水兵”,缘因此地“内足以捍州城,外足以扼海道”。宋元之际,执掌泉州市舶司的阿拉伯人蒲寿庚,私属海舶甚多,经营海外贸易数十载,曾在府城东北三十六都海岸,即今法石宝觉山上建“海云楼”,以瞭望遣发海外之舶进出。由此可见,宋元时期法石在航海地位的重要

宋元时期泉州港一跃而成世界贸易大港,大批阿拉伯人梯山航海,云集泉州经商贸易。现在法石及其附村落的金、丁、郭、蒲、卜诸姓,多为阿拉伯人后裔。那时,泉州亦是中国沿海最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所造之船除通商贸易外,政府经略国外所需战船也资自泉州等地。特别是元初,朝廷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就诏令泉州等地“造船三千艘”;至元十九年(1282年)又敕令泉州诸港“兴造大小船三千艘”。作为泉州传统造船基地的法石,当然责无旁贷地要承担部分造船任务。明清以降,泉州海外交通的地位发生了巨大转折,泉州港作为昔日“东方第一大港”的历史辉煌渐趋褪色,代之而起的是对口贸易和私商崛起。但法石仍不失为通商巨埠,商船往来频繁,码头风樯林立。

经久不衰的造船航海业

陈鹏鹏表示,古代法石海事兴盛,且由宋元延续至明清。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众船商在法石所立《泽被海滨碑记》云:“澳有二十四,而法石为要,盖为内通南关,外接大坠,实商渔出入必由之所,亦远辐辏咸至之区。故部馆、文馆、武馆俱设是处,所以稽查透越,盘察漏税,试重其地也。”并明文不得对运载五谷诸货船只“留难阻滞丝毫勒索”,以保持港口繁荣。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重修海印寺记》则记曰:“大海航樯,出没其前。”亦可窥见法石海事兴盛之一斑。

随着航海事业的昌盛,法石的造船航海业也经久不衰。圣殿、文兴、长春、美山都是当时造船的场所,当地仍有地名沿称造船巷、打篷巷。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晋江人陈腆在广东高州任知府,极力鼓励高州商人贩运大宗米谷入泉州港贸易,因粮商多在法石寄碇卸货,所以在美山设“高州会馆”,以接应过往客商。清乾隆间,法石十八户船户“敬赠长春天妃娘娘一支华盖”,船户陈阿婆“拥有的商船船桅和家中的筷子一样多”,当地百姓用“大厝砖仔壁,商船十八只”来形容船商的富庶。法石的海商往事,真是不胜枚举。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石出土多批明清时期的西班牙银。这些银大多是在清初至清中期流入的。明清时期法石人出外泛洋经商贸易比比皆是,还有大批华侨随船出国谋生,来往于中国与菲律宾之间。菲律宾资源贫乏,生产力落后,无法满足当时在那的西班牙殖民者所需的生活用品,所以只得依赖中国商船运去的货物。为了与中国商人交易,西班牙殖民者以番银易货。商人携银归航,导致西班牙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沿海。法石出土多批西班牙银,正是法石航海贸易繁盛的见证。

张章明说道:“相传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法石停舶补给,还从这里出发护送蒙古公主远嫁波斯。人们为了纪念此事,就把码头边马可·波罗走过的一条小巷和他喝过水的一口井,分别命名为‘马可巷’和‘马可井’。”

奉祀神祇带来精神慰藉

宋元以来,法石建造不少与航海有关的庙宇。宋时,在圣殿建有真武庙,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而如美山、长春的妈祖宫,文兴的王爷宫,奉祀着与航海有关的神祇,作为常年在海上与风涛骇浪搏击的船民的一种精神慰藉。

美山天妃宫位于美山码头北侧,前身为妈祖庙。美山码头原是宋元商旅船舶停靠、祭拜妈祖的口岸,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朝廷在此设河泊所,清初改为海关税口。明永乐五年(1407年),妈祖庙才改建美山天妃宫,配祀廿四司和千里眼、顺风耳等诸神。美山天妃宫与海商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长春妈祖宫位于法石社区,宫址原为王爷宫,清同治六年(1867年)始建为妈祖宫。据传,同治年间,海商陈亚婆兄弟独力落架修建长春妈祖宫,至今宫内犹存陈氏兄弟撰书石刻联对:“长沐恩波殚心顶礼,春谋匠石独力肩成。”宫内保存同治十二年(1873年)立的《长春天后宫记》石碑一通,风化严重。长春妈祖宫前原有古渡头,与文兴古码头、美山古码头相毗邻,古时亦是番舶客航汇聚之地。

北石文兴宫古时隶属泉州府涂门外三十六都文兴胜境,今为泉郡文兴三王府、泉郡北石帝君行宫及宋船遗址的统称。据说,泉郡文兴三王府缘起于宋末元初,系蒲寿庚为迎接元军入城,铺石路后倡建的。泉郡文兴三王府是泉郡王爷崇拜的重要道场,在民间信仰中王爷威灵显赫,是一方民众的守护神。古代民众常通过“敬王爷”来祈求庇佑、驱除瘟疫。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民间祀奉王爷,多为祈愿一地靖安、渔发利市等。北石文兴宫的南边就是文兴码头。1982年在文兴码头以东发掘了一处南宋时期废弃于江岸边的古船遗址,发现竹帆及其绳索等遗物,佐证了宋元泉州的造船技术。如今这古船遗址便位于文兴宫内。

泉州港(刺桐港)在宋元时期是“梯航万国”的东方名港,那时往来于泉州港的中外船舶进入泉州港之后,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停靠泉州湾内各不相同的码头进行装卸吞吐、通商贸易。因此,地处法石的文兴码头、美山码头无疑是蕴含着这段历史重要信息的实物例证之一。(记者 吴拏云 陈小阳 文/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福州自贸片区全省首创O2O办税模式 推广网上办税

以前办税要在大厅排队、窗口办事,如今足不出户就可坐享鼠标一点、发票到家的便利服务。这是记者在...更多

2015-12-23 08:58:55
福建一带一路对接方案:支持泉州建设海丝先行区

福建一带一路对接方案:支持泉州建设海丝先行区

11月17日,《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公布。《建设方案》涵盖总体思路、加快设施...更多

2015-11-18 08:49:40

福建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实施检商“两证合一”

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的福州全兆贸易有限公司,首家领到了含原产地证申请企业备案信息的《对外贸...更多

2015-11-13 09:20:22
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全国首创13项举措 其中2项被推广

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全国首创13项举措 其中2项被

自4月21日福建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福州片区试点推出全国首创举措达13项,其中2项已在其他自贸试验...更多

2015-10-15 09:22:09
福建自贸区引进高端人才 股权奖励分期缴纳个税

福建自贸区引进高端人才 股权奖励分期缴纳个税

本月开始施行,今后自贸区内企业的高层次人才、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可享受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分期...更多

2015-09-20 10: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