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厦门英华中学旧址 感受红色革命历史

2021-08-16 10:46:49 来源: 厦门日报

0浏览 评论0

鼓浪屿,这个厦门籍诗人汪国真笔下“月儿也香、琴儿也亮、海浪也多情”的优美小岛,曾在福建乃至中国革命史上留下重要一笔。浪击礁石,声似擂鼓——这鼓浪声,不仅是音乐之岛的美妙和弦音,更曾是红色之岛的革命战鼓声。“历史建筑光影中的红色记忆”系列报道第三站,记者与此站的红色守护人——厦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规划师罗先明,一起走进厦门英华中学旧址(现厦门二中)。

红色建筑守护人说

厦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规划师罗先明:通过继续深化红色资源活化利用工作,我们将致力于厘清一条红色资源传承弘扬脉络,多措并举利用红色资源,让红色资源活化为可听可看、可读可感的“活教材”。

【建筑简介】

厦门英华中学旧址位于鼓浪屿安海路14号(现厦门二中),其前身为英华书院,由英国教会创办于1898年。

历史

厦儿团四处奔波表演

最小成员仅7岁

硝烟散去,曾经的英华中学,已经变成厦门二中。在学校操场旁,罗先明指着一栋标有“百友楼”的赭红色三层坡屋顶建筑说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华中学与厦大校友中学、厦门女子中学等学校合并,改为厦门第二中学,原英华中学所在地成为厦门二中永久校址。校内旧校舍因屡经改建、翻建,原有设施保留较完好者仅存百友楼一幢。

百友楼,这栋由百名校友捐建而得名的建筑,默默散发着百年老校岁月积淀的气息,也见证着一段红色历史。

1938年5月10日,厦门沦陷前夕,在中共厦门工委领导下,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宣传团、慰劳工作团、文化界救亡协会、鼓浪屿青年抗战服务团、厦门诗歌会和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等团体的成员共108人,在鼓浪屿英华中学(现厦门二中所在地)集会,宣布联合成立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团长为施青龙(施大德),副团长谢亿仁(谢怀丹)。全团分为9个工作队,其中第九工作队为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简称厦儿团。厦儿团30多人当中,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才7岁。该团在成立之后便奔波于鼓浪屿戏院、街头,表演抗日话剧和歌曲,同时也积极配合其他抗日救亡团体,深入厦门的禾山等地演出,慰劳驻军和参加挖战壕的市民,产生良好的影响。

现状

仍为学校阅览室

让学生感受红色历史

英华中学留下的百友楼,虽经多次修缮改造,但仍屹立在原地,瑰丽如故,凝聚着来自四面八方校友们的母校情结。罗先明说,百友楼作为学校建筑,如今延续了原教育功能,依旧作为学校阅览室使用。“这是红色革命资源活化利用的典型例子之一,虽然作为学校内部设施没有对外开放,但对于在读学生来说,能随时在此感受红色历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今年4月,厦门二中成立鼓浪屿红色文化宣讲队,宣讲队成员以学生为主,由他们来讲学校里的党史,并带领四方来客重走鼓浪屿上的红色旧址。

“除了保护、修缮之外,我市一直致力于红色革命资源的活化利用,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丰富展陈、增强活力,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得以延续,讲好厦门的红色故事。”罗先明指出,红色革命资源一般深藏在街区小巷或者隐蔽在郊野农村,还有一些甚至只是一栋楼里的一层或一间房。通过改造优化提升,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这些红色革命遗址可以“变身”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景点配套设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甚至商业办公设施使用。但是它们都将有一个共同点:以新面貌出现在公众视野,因地制宜融入市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这些红色革命资源还可通过与周边资源进行关联串接(如鼓浪屿片区、厦大片区)、同类型主题故事串联组织(如破狱斗争、工人运动、农民斗争、学生运动等)方式,形成红色资源旅游或宣讲线路,丰富活化宣传形式,让市民能够成体系地学习了解党史。(本组文/本报记者 袁舒琪)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公益课堂传授各种技艺 培养孩子们学习兴趣

暑期把孩子送到公益课堂学习,也是当前不少家长的选择。7月27日上午,在龙海区文体中心明亮的教室里...更多

2021-07-29 10: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