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泉州西街“牛人”史继偕:不恋乌纱帽的“奇官”

2016-03-25 10:35:57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林春婷

0浏览 评论0

西街史氏祠堂几历火灾,如今已面目全非。

西街史氏祠堂几历火灾,如今已面目全非。

离史氏祠堂旧址不远的地方就是泉州影剧院,据泉州的一些地方史料称,史继偕的父亲史朝宜曾在西街影剧院一带兴建“大方伯府”,后改为史氏大宗祠。 那么史氏后裔今天居住的这条小巷会不会就是史氏大宗祠的旧址呢?史氏后裔对此不敢确认,他们说,从前曾有考古工作者来此探查,同样没有得出任何结论。而之前传说有一块“大方伯府”碑在泉州影剧院附近,但如今此碑也下落不明。

比起“大方伯府”来说,史继偕当年的“相国府”显然要更加宏大。据史料记载,史继偕的“相国府”在西街影剧院右,即会通巷北口斜对面。进深五落,前临西街,后至镇抚司巷,东至影剧院,西至究史巷。不过,与“大方伯府”一样,“相国府”也在历经岁月沧桑之后,荡然无存,能供人缅怀的,大概只有史料中的只语片言了。

连写18封辞职信的官员

据《明史·舆服三》中记载,“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圆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明洪武年间开始,“乌纱帽”成了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虽然乌纱帽在中国历史上闪闪发光,浸透着衙门气息,甚至成为万众争夺的“宝贝”。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眷恋这顶帽子的,明代泉州便出了史继偕这么一位“奇官”,他曾在神宗、光宗、熹宗三朝为官,出任过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位高权重。不过,就算官当到这么大,他也没有改变过自己“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性格,一遇党争,一遭诋毁,他就上疏请辞,甚至不等皇帝下旨便先行挂冠而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史美衍在其所著的《明代三进三退的大学士——史继偕》一文中指出,史继偕最后一次请求免职回家,居然是在上疏了18次后,皇帝才勉强答应的。这不知道有没有在当时创下“写辞职信最多”的纪录。

参与评论

图片新闻

视觉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