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石狮惠安海域赤潮有所消退 慎食相关海域贝类(图)
形成这次赤潮的链状裸甲藻(资料图片)
分析 此次情况较为罕见
据介绍,国际上把赤潮称为“有害藻华”,其发生时常常在海洋或湖面上形成一大片红色景象,因此被许多人比喻成“红色幽灵”。其实,它是水中的一些细菌、原生动物和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从而引起水体变色现象。
根据省海洋与渔业厅通报,此次漳州、泉州海域发现的赤潮生物优势种为链状裸甲藻,在我省有赤潮记录以来,该种首次在我省海域形成赤潮。
链状裸甲藻可生产麻痹性贝毒,被贝类生物滤食后,可在贝类体内积累毒素,会引起食用者中毒反应。鉴于此次赤潮藻种密度超过赤潮基准值,并未造成水色明显异常,不易通过肉眼观测发现,在赤潮灾害中较为罕见。
国家海洋局崇武海洋环境监测站(泉州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相关技术人员分析了赤潮可能产生的原因。
一种是海洋浮游生物引起,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海洋浮游生物大范围出现形成赤潮。据初步统计,世界各大洋中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180余种,其中在中国浮游生物名录上登载的有63种。
二是养殖业等发展扩大,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高。比如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以及铁、锰等微量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会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还有,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海水的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
此外,赤潮的发生还与纬度位置、季节、洋流、海域的封闭程度等自然因素有关。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责任编辑:林春婷]
相关阅读
-
石狮东埔海域发生有毒赤潮,爱吃海鲜的注意!
石狮市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各经营企业、餐饮单位、消费者在购买海产品时,应选择去大型、正规的超市或...更多
2018-06-10 17:58:23
-
泉州海域赤潮已消退 部分海域贝类仍检出麻痹性贝
据海丝商报报道,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提供的最新信息,根据监测结果,目前厦门、漳州、泉州海域赤...更多
2017-06-17 13:34:37
-
-
赤潮面积继续缩小 泉州市场暂未发现赤潮区水产品
昨日,记者了解到,根据福建省赤潮灾害监视监测网报告,泉州海域赤潮仍在继续,不过面积已经缩小。更多
2017-06-14 07:51:07
-
-
泉州爱尔眼科多方联动 为糖网患者齐控“糖”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下简称糖网)目前已经成为全球20岁至60岁成年人最主要的...更多
2020-11-17 17:28:11
-
为民办实事 泉州市拟新增逾1230个停车位
记者从泉州市住建局获悉,日前全市有9个公共停车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公示,拟列入2020年省为民办实事项...更多
2020-04-17 08: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