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厦门毒物鉴定师的故事:让毒品“开口说话”

2017-06-27 08:48:41 来源: 海西晨报

0浏览 评论0

毒物鉴定师任睿正在做毒物鉴定。记者 陈小斌 摄

冲在禁毒一线的缉毒民警,常年与狡猾的毒贩斗智斗勇,令人心生敬佩。当嫌犯落网后,如何为案件提供量刑和定性依据,则又是一门大学问,需要由强大的幕后团队来执行。

在厦门,就有这样一个对外界来说颇为神秘的部门,它就是厦门的“鉴毒中枢”———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处理化实验室(以下简称:理化实验室)。

理化实验室,是厦门公安系统中专业性最强的科室之一,也是禁毒战线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全市公安机关所缴获的毒品、毒物、微量物证等都要送到这里,由4名毒物鉴定师进行定性和定量检验。

近日,晨报记者走进理化实验室,揭秘这神秘的“鉴毒中枢”,以及毒物鉴定师的背后故事。

鉴毒需要抽丝剥茧

任睿,理化实验室的一名毒物鉴定师,于2004年加入厦门警队,在湖里公安分局做了3年侦查工作,2007年调至理化实验室工作,今年是他成为毒物鉴定师的第10个年头。

在任睿看来,鉴毒工作犹如是在拆开被层层密封的包裹,他们运用各类先进仪器和检验方法,对各类毒品、毒物等检材进行抽丝剥茧,鉴定过程纷繁复杂且严谨,并最终确定包裹里究竟是何种毒品。如果对某种毒品不确定时,他们就要查阅多种材料,尝试多种检验办法,甚至要做几十次的试验,最终给出最完美的鉴定结果。

“要确保不出错,必须做到16个字:科学严谨、高度负责、专心致志、公平公正。”任睿说,“办案单位送来的检材中,鉴定出的毒品成分量有多少,是法院定罪量刑的关键性参考依据,由不得丝毫马虎。”

为鉴“邮票”查百篇论文

在每一起毒品案件中,毒物鉴定师不关注人,只关注物,即检材。

今年3月16日,癸官派出所民警在毒贩住处缴获5枚纸片,疑似为新型毒品“邮票”。所谓的“邮票”就是毒品LSD的俗称,不法分子将LSD致幻剂滴入纸片中,“瘾君子”可将纸片放入嘴里,通过口腔黏膜吸收致幻剂,人一旦吸食,将做出失常的行为。

到底是不是“邮票”?这就需要毒物鉴定师出场了。“鉴定其他毒品,可用甲醇、乙醇等普通溶剂检验,但用于鉴定‘邮票’却没有作用。”任睿说,因“邮票”不常见,在检验方法上费了些周折。

随后,任睿和同事聂丹凤查阅近百篇学术论文和相关资料,最终才确定LSD的理化性质与检验方法,并成功完成鉴定工作,确定民警所缴获的就是毒品“邮票”。在鉴定报告面前,毒贩只能束手就擒。

前年1月,警方在枋湖南路一出租屋内缴获2831克淡黄色液体,疑似液态冰毒。“但液体中的甲基苯丙胺含量极低,我们经过反复浓缩提取后,才检验出甲基苯丙胺含量,确定其为液态冰毒。”任睿说,这也是他从业10年来,检验过的甲基苯丙胺含量最低的一次。

任睿说,一起毒品案件,他们有的只需检验几个检材,有的则需检验上百个。不法分子为了逃避查处,会无所不用其极地“制造麻烦”,但在毒物鉴定师的科学检测面前,他们无处遁形。

鉴定时常常全副武装

除了常在理化实验室做鉴定,一旦警方发现制毒工厂,毒物鉴定师也得去现场。

前年,警方发现厦门某仓库疑似制毒,民警通知毒物鉴定师前往现场。任睿说,在现场共提取了近百份检材,这些检材都需他们鉴定,并最终形成报告。任睿说,该工厂环境恶劣,散发出刺鼻的气味。不过,任睿说,毒物鉴定师在接触检材时,一般会有严格的保护措施,不会徒手去接触,所以影视作品中的毒物鉴定师徒手尝毒等情节,在现实中是不会出现的。

毒品碰到它立马现原形

让毒物“开口说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要鉴毒神器来帮忙。

被办案单位送至理化实验室的毒品,称为“检材”。“检材”交接时,民警需填写相关表格,之后,检材将进入检材室,并由专人保管。

在理化实验室里,“高大上”的仪器有不少,但有三款是不得不提的,这是鉴定毒品中常用到的仪器。

拉曼光谱仪:这是一台便携式的仪器,可在制度现场快速开展检验工作,几分钟内就能鉴别检材是否为毒品,为警方破案提供方向性,但最终认定还是要用更精密的仪器来检测。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当毒物鉴定师在实验室里通过无机和有机的化学反应进行一系列实验后,可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定性检验,最终确定检材的毒性成分。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该仪器的灵敏度比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至少10倍,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之一,也将是今后毒物检验的一个主流检验仪器。(记者 陈小斌)

[责任编辑:黄如萍]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