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侧记(组图)
梅花奖得主曾静萍表演梨园戏
驶出港的航船犹如汪洋中的孤岛,是天定胜人,还是人定胜天?一系列与海有关的节目给出了答案。在情景表演与合唱《风暴》中,出现了扣人心弦的一幕。一阵高过一阵的异响从海上传来,超强风暴来袭,舞台上的翻转式平台缓缓抬升,逐渐倾斜,不断旋转,两位舞蹈演员分饰古今船长,在最大倾斜角度达60°的平台上起舞,与主舞台的舞群一起,表现出一代代航海人无惧风雨、勇往直前的航海精神。
女声独唱《海上花》和男女声二重唱《思念》,或以惠安女、刺桐花、泉州花灯为意象,营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情境;或结合投影和背景屏幕,呈现星汉灿烂美景,用360°摇臂拉近歌手与观众的距离,传递航海人心有牵挂的绵长情思。
重现刺桐港盛景 中外文化创新融合
这是一座向海而生的城市。若将历史回拨千年,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国家的多元文化曾在此交融,泉州人用海洋文化的开放包容,呈现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和谐共生图景。
以泉州传统文化为底,主创团队为传承千年的“老灵魂”注入“新思维”,让观众在似曾相识中,拥有全新的视听体验。
音乐短剧《市井十洲人》展示古刺桐港商贸繁荣景象
比如,还原“市井十洲人”曾有的美好生活。
60米长的大屏幕上,红砖厝、老市集、石牌坊等影像不断闪现。音乐短剧《市井十洲人》一开场,便还原了刺桐港鼎盛时期的市井生活
场景——商船到港,外商在刺桐港内的大街小巷穿梭采购,他们追逐着由高甲戏演员扮演的泉州商贩,用天南地北的口音表达出希望用稀罕的“番货”换取精美“刺桐缎”的迫切心情。
比如,“东方第一大港”带给不同时代航海者、旅行家的触动。
在《从刺桐港到威尼斯》中,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现代,与年轻船长相遇,旅行家回忆着自己亲历的“世界上最繁荣都市”,船长自豪地告诉他,现代的泉州港拥有何等气吞山河的新气象。随后,歌手杨东霖与梨园戏演员曾静萍带来惊艳之举——以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和梨园戏《陈三五娘》选段混搭合唱,而提线木偶、打城戏、南音等泉州非遗精粹的登台,更是将这场中西方艺术大融合的尝试推向高潮。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