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泉州蟳埔民俗文化——闽中沿海一大民俗奇观

2018-06-01 10:47:18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林春婷

0浏览 评论0

弹钢琴的蟳埔女 (王柏峰 摄)

弹钢琴的蟳埔女 (王柏峰 摄)

蟳埔村蚵壳厝的蚵壳并非泉州原产,据专家考证,此种蚵种产于非洲东海岸。当时,蟳埔村作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港起航,沿闽南沿海航行至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岸到北岸卸货。返航时,有时因舱内不载货形成空船,重心不稳,不利航行,船员们就将当地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堆放在蟳埔海边。

元末明初,富裕之地泉州,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曾数度遭遇劫难,先民因无力重建新房子,就因地制宜捡些碎砖石砌成“出砖入石”的墙,再把海边的蚵壳捡来嵌饰在墙的外侧,这就是早期的蚵壳厝。

这些千里迢迢从非洲运送回来的蚵壳,大而中空,将它垒砌起来作为墙面,能够隔绝许多空气,使得厝内冬暖夏凉。又因闽南海风中带有很高的盐分,海边风大而潮湿,蚵壳墙体具有不易腐蚀、不易渗水等天然优势,成为当地人首选的建筑材料,再后来,虽然当地人建房子有了更多的选择,仍习惯于将蚵壳作为与众不同的特殊装饰材料。久而久之,蚵壳厝便成为蟳埔村的一道特别风景。

在蚵壳厝前,经常可以看到年老的蟳埔女坐在一起开牡蛎的场景。受外国侨民的影响,她们的头上用一块红色的头巾包着,这种头巾叫“番巾”。

蟳埔村蚵壳厝自形成、发展到衰落,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蚵壳厝建筑有浓厚的民俗气息、丰富的美学、工艺学知识,是古代泉州对外贸易的产物,见证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而且,蚵壳厝具有不积雨水、冬暖夏凉、隔音效果好的特点,适合海边潮湿气候环境居住;其次是蚵壳厝墙体十分坚固,素有“千年砖、万年蚵”的美誉。

参与评论

图片新闻

视觉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