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文史专家洪卜仁:热情老人让年轻人爱上厦门

2019-05-22 14:58:11 来源: 海峡导报

0浏览 评论0

◆洪卜仁参加鼓浪屿申遗活动

5月20日上午,被称为“厦门活字典”的文史专家洪卜仁因病逝世,享年91岁。

作为一名文史研究者,洪老将研究厦门的文化历史作为了自己一生的事业,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传承厦门的历史和文化,留住厦门人的乡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让小辈们爱上厦门地方历史文化。

文博研究员何丙仲、厦门民俗专家郭坤聪,对洪老再熟悉不过,洪老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昨天,导报记者采访何老和郭老,一同追思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

为鼓浪屿申遗倾情奔走

因为都研究文史,上世纪80年代初,何丙仲与洪卜仁就成了很好的朋友。

何丙仲是老鼓浪屿人,洪老也是。他出生于鼓浪屿小康之家,日军炮击轰炸厦门,全家迁到了鼓浪屿。那时,洪老还在读小学,念养元小学。1943年,他在英华学校(厦门第二中学前身)读高一,1944年父亲因生意关系积劳成疾,洪老停学。“解放前(1943年),洪老读书时还叫英华学校,也就是厦门第二中学的前身,我读书是解放后了,那时已叫厦门二中。”何丙仲说。

二老对鼓浪屿都有着很深的感情,厦门文史沙龙上他们经常给大家讲鼓浪屿。“有一次‘漫谈鼓浪屿华侨’文史沙龙活动,我是主讲,洪老主持,有60余名文史爱好者参加。”何丙仲回忆说。

何丙仲说,厦门文史沙龙办了6年,聚集的众多文史专家和文史爱好者,自开办后,洪老也从未缺席,每周听洪老“讲古”已成为许多人的习惯,更有不少年轻人因为这位热情洋溢又充满智慧的老头,而深深爱上了厦门文史。

鼓浪屿申遗时,他们被聘为鼓浪屿申遗顾问,二人又一起“并肩作战”、奔走努力,为鼓浪屿建言献策。

病榻上的他还在坚持工作

何丙仲最后一次见到洪老,是上个月的事,他去医院看望洪老,病榻上的他还在工作。“我看着不忍,就劝他,这么大年纪不要再工作啦。可他已经把文史工作当作生命的一部分,病危之际还挂念那些没做完的事。”何丙仲说,“他一生一心奉献,为整个文史工作、为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文明、为我们的文化遗产做了大量工作。”

在何丙仲眼里,洪老认真、负责、为人和善。两人一起共事,编撰文史资料,有许多交集。“还记得和他一起编过《厦门旧影》,那时洪卜仁是主编,我是副主编。”

这二老经常“同框出镜”——去年10月,作为厦门市第十四届社会科学普及宣传活动周的活动之一,二人一同受邀在外图厦门书城举行学术专著——《洪卜仁学术文集》、《何丙仲学术文集》出版首发仪式。

对于当天的情景,何丙仲至今仍历历在目。“90岁高龄的他仍坚持亲临现场,为大家签赠。他有许多‘粉丝’,十分受欢迎,小辈都觉得他很可爱。”

“整个人就是一个书海”

郭坤聪和洪老认识几十年了,那时,洪老是老师,郭坤聪是隔壁班的学生。“他在厦门六中当老师时我就知道他了,印象里,他是个风度翩翩、一表人才的年轻教师。”郭坤聪回忆起和洪老初识,恍若昨日。

回忆起和洪老最后一次见面,郭坤聪印象深刻。“那是3月29日下午,在和平码头开幕的‘海峡两岸(厦金)古城城隍文化旅游节’,洪老出席了启动仪式。没想到,这竟是最后一面。”“洪老就像一台电脑,只要‘查阅’他,能知晓半个厦门历史。”郭坤聪说,洪老个人的藏书量就过万,博览群书,知识储备量非常丰富。“他搬了好几次家,人到哪必有书,甚至连在养老院也要与书相伴。很多人称赞他,‘整个人就是一个书海’。”

轶事

洪旭发明博饼?洪老不轻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工作关系,郭坤聪经常参加洪老主持的学术研讨会。他常帮洪老手写一些美术字,用剪刀来刻,再贴于红布条上。“洪老感谢我的帮忙,就把他自己写的书送给我,这对我来说是最好的礼物。”

洪老治学严谨,在学术方面十分较真,若翻遍群书找不到一点证据来支撑观点,他宁愿让民间传说成为“历史悬案”,也不愿随随便便下结论。

比如,厦门人年年中秋都有博饼。博饼起源于郑成功的说法最早于1986年提出,该说法认为1659年或1661年,郑成功屯兵厦门,部将洪旭巧制中秋会饼让将士博饼。

但郭坤聪告诉导报记者,洪老曾认真翻阅过地方志和记载郑成功的史书,都找不到洪旭发明博饼的记载。而且,他发现的厦门博状元筹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宣统二年(1910年)。因此,洪老认为,并没有足够的历史资料来证明,就无法断定“博饼起源于郑成功部将洪旭”。

“现在是个‘玩历史的时代’,历史就像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洪老依然坚守着自己‘求真求实’的信念,一定要有史实来佐证,若找不到依据,就不能轻信民间传说,他会持保留态度。”郭坤聪说。

文人雅趣,偷偷抽烟被“逮到”

在郭坤聪看来,洪老开朗、健谈,文人雅趣一分不少,熟悉洪老的人都知道他喜欢喝茶、抽烟、喝酒,直到十几年前,因健康考量,被医生“警告”,他才戒了烟,但是茶酒依然不离。

郭坤聪回忆说,以前好几次去洪老家,“逮到”他偷偷抽烟,让人忍俊不禁,洪老还“狡辩”说,抽烟能帮助思考,十分可爱。

在和洪老打交道的这些年中,郭坤聪发现,他总是笑眯眯的,即使在某些学术观点上和他人有争议,也从不争得面红耳赤,而是和谐地探讨。“豁达、宽容、谦虚,对晚辈更是热情,亦师亦友,一团和气,从来不会倚老卖老,大家对他也十分敬重。”郭坤聪告诉导报记者,洪老也很注重培养年轻人,“他说自己年纪大了,时间不多了,要多培养年轻人,来传承一些历史文化。”(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 林墨涵/文 吴晓平 常海军/图)

[责任编辑:黄如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