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料中心“艰难”照料 泉州社区养老服务呼唤“升级版”

2020-01-07 07:52:18 来源: 东南早报

0浏览 评论0

■东南早报记者 陈玲红 许奕梅 文/图

根据2019年6月老龄事业统计数字显示,泉州市60岁及以上本地户籍老年人口110.2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4.51%。预计到203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达180多万人,呈现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特点。

为应对老龄化,照顾好老年人,泉州市推出了多项养老服务。为了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吃、住、玩的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应运而生。截至目前,全市有69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但有约一半没有像设想中的运营起来,甚至沦为室内文娱场所。为什么老年人不肯到社区照料中心去?这背后有费用的问题,有机构运营难以为继的现实,更有传统观念和消费习惯的影响。要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让照料更贴心?早报邀请市人大代表曾玉云、市政协委员庄黎明及行业从业者李治做客“一线通两会”工作室,对此展开探讨。

运营现状

新建厨房没用几回为老人“送外卖”订餐

在市区丰泽区一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里,记者看到休息室、健身室、棋牌室等活动休息场所和餐厅、厨房等设施一应俱全且装修一新。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中心目前使用率最高的是健身室和棋牌桌,而厨房除了节日组织老年人活动时有开火,平日里大多闲置。

“中心从2019年年初开办至今,厨房还没用过几回。”承接该中心养老服务的一家养老公司吴经理介绍,该中心为社区老人制定了餐厅收费标准,按三餐和中餐晚餐两餐,定出每月950元、700元不等的价格。老人如有订餐需求,每天可提前电话预约。但在该中心订餐的老人不到10人。吴经理表示,专门雇请一位厨师仅为这几位老人做饭会入不敷出,公司目前只能将每天的订餐数“派单”给市区另一家照料中心承接,在饭点时间就近为老人配送“外卖”。

一名从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多年并承建市区多家照料中心的李经理告诉记者,很多社区开辟了空间,配备了设备,却鲜有老人上门。照料中心多半成为老人话仙、打牌或者做文娱活动的场所,并没有发挥照料中心的全部功能。

费用较高负担大希望能上门简单服务

家住金山社区的李老伯,听说社区正在建设一幢照料服务中心,一半欢喜一半愁。今年82岁的他是一名退伍军人,六年前因身体机能出问题彻底卧床。李老伯的儿子有点智力障碍,现寄养在朋友家里,卧床多年的他一直由老伴张奶奶照顾,女儿时而买点菜帮衬着。

“主要是卫生收拾、午餐和晚餐这三件事。”78岁的张奶奶戴着围裙和袖套,背有点驼,显得很瘦小。六年来,她把老伴照顾得很好,家里也收拾得很干净。让她觉得为难的是早上提不动尿盆,以及两个人的饭菜问题。“我每餐就一碗稀饭加点菜,他就半碗,量太少不好煮。”张奶奶说他们老两口已经自己住好几年了,也想去照料中心或者养老院,但是没钱。如果社区的照料中心能帮她解决这些问题就好了。

“他是有退休金,和养老补贴加起来也就2000多元,还要负担儿子的一些生活费用,所以去那里住恐怕是负担不起。要是他们能早上来帮忙简单收拾一下,午餐和晚餐能送上门,收费低一点就好了。”张奶奶说,如果要将老伴送到照料中心去,住下来得四五千元,实在付不起钱,她希望照料中心能灵活服务。

李老伯的问题也不是个例。据目前照料中心运营的标准看,半失能和失能老人入住照料中心的费用为4500元至5500元,上门服务的费用更高。而这样的费用除非子女生活宽裕能负担起来,否则基本上是公务员退休或者事业干部退休的老人才能负担得起。

运营难点

中心统一化建设 行动不便老人难照料到

“多数照料中心目前发挥最大的功能就是室内文娱场所功能,跳舞、按摩、健身、打牌、聊天之类的。”从事社区工作30多年的李元(化名)向记者介绍,根据部门的规定,社区人口在0.5万至1万人之间的,照料中心的建筑面积应在580平方米,且要配备吃住及休闲娱乐的场所和设备,发挥老人白天在照料中心接受服务,晚上回家和子女共同生活的作用。

这样的照料安排确实能解决一些老人白天子女不在吃饭不方便的问题,但能每天走到照料中心的,也能走到其他饭店去,更需要照料的是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行动不便,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多数子女并没办法一直跟着照顾,都要上班。这类老人最需要照料,可是能请得起保姆或者送养老院,每月费用至少要5000元,没几个老人消费得起。”李元说,在他们社区满60周岁的老人有1000人左右,行动不便的约占1/3,扣除子女能在身边照顾的,大约还有150人行动不便且需要照料。多数老人没有退休金,子女生活也不宽裕,所以无法请专人照料。因此他认为应该关注的是这类老人的照料问题,部门在社区做照料中心,不应该统一化,而要关注不同社区的实际,按需建设。

[责任编辑:林春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