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码头承载的“海丝”精神扎根于泉州

2021-07-09 14:22:18 来源: 泉州晚报

0浏览 评论0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塔因风化剥蚀,身上局部有残损、表面也为黄褐色,但依然保持着千年前昂扬的姿势。关于它,还有一段故事。张章明说,它曾经倒塌,部分构件掉到江里。30多年前,一位村民游泳时踩到江底的一块大石头,打捞起来后竟是宝箧印经塔的构建之一“四面观音”;又有一次,一位居民在搬家时发现了第二块刻有“佛法僧宝”铭文的塔身构件。正是这两次的失而复得,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美山码头现存部分长约30米、宽约20米,墩台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斜坡石路,分别向南北延伸至江中;墩台的基础由下而上渐次内收,外侧壁呈斜状,适合晋江江水高潮位时停泊吃水较深的大型船舶。陈鹏鹏介绍,宋代时,船户们到河北、山东、江苏、长江流域贩送棉花、木材等,也到广东高州运载大米来泉州。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晋江人陈腆在广东高州任太守,极力鼓励高州商人贩运大宗米谷入泉州港贸易,在美山设“高州会馆”,以接应过往商客。

从《泉州文兴、美山古码头发掘报告》可知,上个世纪50年代,因晋江上游金溪水库的建成,晋江两岸的沙滩被淤泥所代替,河床也增高。随着江心中芸洲的开垦,文兴码头成为晋江及中芸洲两岸交通的渡口,至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才彻底废弃。

古代来泉阿拉伯商人 在码头附法石聚族而居

陈鹏鹏告诉记者,文兴、美山码头是蕴含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历史重要信息的实物例证之一。要论证这一点,必得说一说两个码头所在地——法石。

法石交通便捷,上溯溜石、厂口(约五公里)可抵泉州城,下经蟳埔、后渚出岱屿门,可泛海出洋贸易,既是一处天然通商良港,又是后渚港通往泉州城的繁华集镇。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法石是泉州重要的海防要塞,官府于此驻兵戍守,以捍卫城郡安全。时任泉州太守的真西山,曾在法石设置法石寨,“造大战船、添置水兵”,做到“内足以捍州城,外足以扼海道”,成为泉州左翼水军的三大要塞之一。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