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花米草卷土重来 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

2021-07-14 09:04:31 来源: 石狮日报

0浏览 评论0

潮起潮落,滩涂变幻。7月6日傍晚,退潮时分,当航拍器在蚶江石湖民族学校外侧的海滩升起,屏幕上传来的影像令人惊叹:数百米长的海岸线,如同盖上了一条绿色的毯子,或点状扩散、或连接成片,滩涂被覆盖其下……

互花米草又来了!不止于这片海湾。它将带来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它?本报记者进行了一番采访。

八年之后卷土重来

互花米草(俗称大米草),原产北美洲,生长于江河边、海边滩涂,有防浪固堤的作用。上世纪70年代末,出于“保滩护堤、保淤造陆”的两大功能,我国引进了这一外来物种。

然而,由于互花米草具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促使其在潮滩湿地迅速扩散,已经成为我国沿海潮滩分布面积最广的盐沼植被,遍布辽宁、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沿海地区的淤泥质潮滩。破坏海生物栖息环境、影响滩涂养殖、堵塞航道、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互花米草成为名副其实的“害草”,被列为外来入侵物种。作为沿海城市,石狮也深受其害,尤以水头外线至蚶江石湖一带海滩最甚。

据本报此前报道,2013年5月,石狮启动为期三年的海岸带资源环境整治,至当年9月份,泉州湾南岸石狮段(水头村至石湖村段)整治范围内海岸线长度约10公里、面积为66.67公顷的大米草清除殆尽,千亩滩涂重见天日,海岸线恢复了本该拥有的面貌。

岂料,八年之后,互花米草卷土重来。记者走访发现,除了石湖村一带海岸线,在我市水头外线湿地,互花米草的生长面积更广。

草进鸟退

或成现实

关于互花米草对海岸生态环境的危害,早已成为学界及各级政府部门关注的生态问题。综合有关资料,大致可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破坏生物多样。互花米草的入侵不同程度地侵占本土生物生存空间,形成单一互花米草植物群落,破坏海生物栖息环境,导致原生物群落生境空间破碎化、生物多样下降。

影响海岸水质环境。互花米草密度大,具有很强的促淤作用,形成的“大坝”阻挡潮水,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破坏潮间带其他区域的生态环境。

令人关注的,还有对鸟类特别是越冬候鸟的不利影响。由于互花米草侵占本地海洋生物繁殖与生长滩地,海滩蟹类、贝类、鲜类等动物在互花米草侵占区基本消失,越冬鸟类的栖息地及觅食区域大幅缩小。

“对于白鹭等鸟类可能影响不大,但对从西伯利亚来越冬的鸻鹬类候鸟则十分不友好。”泉州市观鸟学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一方面,滩涂被互花米草侵占,已无处觅食;另一方面,鸻鹬类候鸟体形较小,因为担心天敌,不敢在一人多高的互花米草草丛中驻足。

“草进鸟退,这些候鸟不得不去更适合它的海岸线栖息、觅食。”该人士表示,到今年秋冬候鸟越冬季节,这样的变化可能会更加明显;对于万千候鸟越冬栖息的石狮沿海滩涂湿地而言,互花米草的大范围生长,应该引起重视。

上游整治

下游何时

从地理条件上看,石狮水头外线至石湖村段海岸线,处于泉州湾南岸晋江流域下游。互花米草草籽、草根随海水漂流至下游石狮沿岸可再生,特别是石湖村这片海域形成一个月牙形的海湾,海水入湾流速变缓,极易造成互花米草疯长。因此,在2013年本报记者采访石狮段相关整治项目时,有关方面也提出了这样的担忧。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7月5日,记者沿着水头外线往晋江方向走访发现,晋江方面正在开展互花米草整治,数台挖掘机在海滩上作业,一片片曾被互花米草侵占的滩涂“重见天日”,泉州湾南岸晋江段已鲜见互花米草。

根据晋江新闻网报道,今年3月2日,泉州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位于泉州湾西侧晋江段,在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长约7.2公里,总面积3920公顷。项目分两期建设,主要实施互花米草整治、红树林生态修复、鸟类栖息地营造、海岸生态化改造等四大工程。据报道,“蓝色海湾”综合整治项目被纳入2020年中央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库,申请总投资3.5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1.87亿元、地方配套1.64亿元)。

那么,石狮水头外线至石湖村段的互花米草何时整治?对此,记者从石狮市自然资源局获悉,今年我市尚无针对上述内容的整治计划。同时,工作人员也表示,相比2013年整治千亩,如今再加上水头外线湿地,互花米草范围可能超过266.67公顷,整治投入耗资巨大。

有资料表示,互花米草具有极高的繁殖系数,单株一年内可繁殖几十甚至上百株,一株互花米草一年可繁衍扩张至半径3米的圆。整治互花米草,越早越好,时不我待!

(记者林恩炳颜华杰文/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