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祠”:曲折仕途展示不阿美德 一心为民公正廉洁

2021-09-14 13:57:17 来源: 闽南日报

0浏览 评论0

在东山县陈城镇湖塘村中,有一座建于明朝时期的“孝子祠”,大门前是碧波涟漪的莲花潭(俗称:碧湖),村前面对绿树苍苍的大帽山,背靠三界公山,风光秀丽,环境优美。正如大门对联所写的“门临湖水观鱼跃,堂向帽山听凤鸣”。

“孝子祠”门前广场左边屹立着一座旗杆台、一块“明旌孝子保祯蔡先生神道”石碑;门口左右石柱上有一副醒目的对联:“廉光浙水名宦典范青史留芳,孝重闽山乡贤楷模世代弘扬”。步入大厅,只见正中高悬大匾“永慕堂”,左边悬挂一块大匾“廉光浙水”;右边悬挂一块大匾“孝重闽山”。

“孝子祠”原名“永慕堂”,是明万历甲寅年湖塘村乡贤蔡保祯为缅怀其父蔡方建造的。蔡保祯父殁葬大帽山,衰绖守坟庐六年,著《孝纪十六卷》,黄道周为其作序,后被入编《四库全书》。后蔡保祯获朝廷“钦旌孝子”“孝重闽山”荣誉嘉奖,“永慕堂”被敕封为“孝子祠”,崇祯帝钦赐“特旨崇祠”。

敢于担当 刚正不阿

湖塘村“孝子祠”为何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故事还得从祠堂的主人——浙江省淳安县令蔡方说起。《东山县志(民国稿本)》记载:蔡方,字君衡,号清溪,明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年)出生于东山岛湖塘村。他虽然只是一个地方县令,但在当时却是朝野的著名人物。他一生经历了诸多挫折,而每个经历都体现着他有胆有识、正直清廉的高尚品德。

艰苦的少年生活练就敢于担当的胆识。蔡方自小聪颖好学,善于记诵。那时候书籍比较少,蔡方在外面听完老师和朋友们的讲述后,回家就记录整理成小册子,显示出其过人的记忆力。13岁时,他的父亲不幸病逝, 家中上有年迈的祖母、体弱的母亲,下有年幼的弟弟。面对家庭日渐窘迫的困境,他勇敢地为母亲分忧,扛起了帮助家庭的责任。他只身奔赴广东省潮州市游学,到年终从潮州背回挣来的一袋大米,让全家人过上一个温饱的春节。少年的贫困生活磨练了蔡方吃苦耐劳的意志,也让他了解到民生疾苦。这对他后来不畏艰险、一心为民办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曲折的仕途展示了刚正不阿的美德。蔡方学识渊博、品格高尚,可他的仕途却是曲折的。明嘉靖二十五年,他16岁时就补了个潮州的秀才。可是一直到明万历六年,47岁时才参加贡生的选拔考试。在谒见考察选拔贡生的官员时,就因为与对方政见不同,又不愿意苟同而激怒了对方,被认定“不得为官”。他倔强的格,不愿意同流合污,不随便与士大夫交流,更不用说苟合了。当时,太学里的一位周姓官员非常欣赏蔡方的文章,许诺将让他担负重任,但蔡方却错过了考举的机会。明万历十五年,已经56岁的蔡方参加了吏部应选,却因得罪了负责选拔的官员,被认定不得选用。但也因为蔡方的倔强和坚持主见,幸好被当时的吏部尚书杨巍才发现,看到蔡方所作的策论文章充满了个,并且与他讨论时政,最终大加赏识,才破格授予他为浙江省淳安县令。

一心为民 公正廉洁

不畏治罪杀身,开仓放粮济民。也许是因为被破格提拔的原因,蔡方只能被派往山高路陡、灾荒不断、盗贼横行、生活穷困、条件艰苦且危险的淳安县赴任。上任时,正值当地大灾荒,走投无路的百姓集聚起来闹事,情况危急。蔡方一面安抚百姓,一面请求知府准许他开仓放粮。但因开官仓事大,若不禀明皇上,一旦触怒龙颜,就可能杀头,所以知府不同意。县主簿也几番劝告他置身事外,但蔡方立即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反驳了他。蔡方不顾上司的反对,开仓放粮救济老百姓。他还卖掉湖塘村自家大宅和大帽山脚的一片良田,用来弥补救灾粮食的不足。他又督促支持老百姓及时播种,使万千百姓幸免于灾荒饿死。同时,他又视察监狱纠正冤案,深得百姓爱戴。

正当淳安县诸多难题逐步得到缓解,准备恢复生产和商贸时,东厂特务以蔡方有笼络人心、图谋不轨之嫌报告朝廷,引发议论纷纷:“一个小小县令竟敢擅自开官仓、冤狱,太胆大妄为了,别的知县也学起样来,那还了得,必须治罪!”正当群臣激愤时,幸亏曾任淳安县令、时任南京右佥都御史的老忠臣海瑞为他说好话:“淳安令冒险开仓,还不是为了替皇上分忧,确保民心安定?另外,自古以来有冤雪冤,有屈伸屈,冤狱上合天理,下合民心,何罪之有?”众官员面面相觑,尴尬有加,蔡方这才化险为夷。

淳安县古名清溪县,条条溪流清澈见底,同僚感慨蔡方清廉如水,故赠号“清溪”。后来朝廷为表彰他的清廉和突出政绩,赠匾“廉光浙水”。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蔡方从淳安离任,他虽然只当了三年县令,但淳安百姓却为他建了蔡公祠世代朝拜。

孝子典范 “孝重闽山”

廉孝家风培育出孝子典范。正是蔡方“做官要清廉为民,做子要孝老爱幼”的言传身教,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儿子蔡保祯。《东山县志》记载:蔡保祯,字端卿,号步青、柳溪,出生于明隆庆庚午年(1570年),自幼勤奋好学,饱读经书,擅长诗文,学问词藻,推服名流。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成为挚友,是当时闻名漳浦县、诏安县等地的乡贤,朝廷多次要奉其官职,但都被他婉拒了。在那个腐败没落的朝代,他选择终身不仕,独善其身。然而,蔡保祯一生扬善抑恶,对贪污枉法的官吏进行揭露抨击,又给清正廉洁、为民治沙造福的好官员立碑颂德。他力劝世人在世时要恭亲行孝,即使死后也要追思颂德。

明万历戊申年(1608年),蔡保祯父亲蔡方因病逝世,享年77岁。蔡保祯在大帽山上为父亲建墓,并结庐于大帽山为其父蓄发守孝三年。三年期满后,蔡保祯感到孝道未尽,遂又守了三年,以文章自娱,著《柳溪集》《孝纪十六卷》等,黄道周(号石斋)为《孝纪十六卷》作序,后被入编《四库全书》。蔡保祯又于万历甲寅年在村中建造“永慕堂”缅怀其父品德。明万历皇帝闻讯,赞道:“堪称孝子也”,下旨召蔡保祯进京面圣。当时,蔡保祯家中有个奴仆名叫余乔烈(东山西笼村人),为人忠厚、孝顺,对家中老母亲百般行孝,蔡保祯将奴仆余乔烈的孝德一起面奏。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崇祯皇帝钦封蔡保祯、余乔烈为“钦旌孝子”,“永慕堂”也因此被敕封为“孝子祠”。现大门上的对联:“父子主仆三登圣庙,士农工商一曲先型”,说的是“孝子祠”缅怀蔡方、蔡保祯父子及奴仆余乔烈三人的功德。

物换星移。“孝子祠”由于年久失修,一度破烂不堪。2003年湖塘村民捐资重建“孝子祠”,恢复了原貌,并收集整理了许多有关历史资料和实物。百年来,湖塘村人代代相传蔡方、蔡保祯父廉子孝品德,大力倡导孝道文化,演绎着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年来,“孝子祠”已成为漳州市有关部门和东山县孝廉文化教育基地,每年举行孝廉文化教育活动。其好故事被编为歌册、潮剧、芗剧等曲艺节目,并通过各种融媒体广为传播。

前年4月上旬,漳州市纪委监委、漳州市妇联、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漳州人民广播电台等部门,与东山县委宣传部、文明办等有关部门联合,在湖塘村“孝子祠”举办大规模的“孝廉文化讲堂”活动,并通过电视、广播等新媒体现场直播,让其“敬仰孝子品德,弘扬孝之大美,倡导孝敬新风,争做孝子典范”的“孝德文化”在漳州市各县(区)传承、弘扬。(⊙谢汉杰 文/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