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台商投资区建区5年回眸 “五提”锻造泉州新核
东西主干道 陈小阳 摄
泉州企业家杂志(记者 吴沿)相对于厚积薄发,也许人们更习惯、更期待“立竿见影”。然而,当经济告别了靠大投入、高能耗支撑“立竿见影”的传统模式,进入到必须要静下心来、啃几块硬骨头才能见成效的新常态时,才会意识到,其实厚积薄发才是新常态。这样的状态,与建区5年的泉州台商投资区颇有几分相似。
不久前,记者到泉州台商投资区进行了一番走访。在那里,记者发现了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样本——北车(泉州)公司。
这家与泉州台商投资区同年挂牌的企业,5年间,企业也颇为沉默。直到今年6月7日,当第一辆“福建造”轨道客车徐徐从北车(泉州)公司开出,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它要么沉默似金,要么一鸣惊人。明年3月前,168台轨道客车将全部交付给福州地铁,产值接近20亿元。
时至今日,泉州台商投资区还谈不上一鸣惊人,但至少有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记者与区党工委书记吴汉宗交流,他的几句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泉州台商投资区牢牢把握“姓台属高”的定位(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泉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园区),始终致力于“推动产业提级、项目提速、招商提优、民生提质、服务提效”,加快打造“产业发展高地”、加快打造“城市建设典范”、加快打造“体制创新样板”。
“姓台属高” 发力“五提”
早在1996年,泉州就开始筹划台商投资区,直到2010年,福建省政府才同意设立泉州台商投资区,范围包括原惠安县的洛阳镇、张坂镇、东园镇、百崎回族乡和惠南工业区,辖区面积200平方公里。成立之初,上级给予了“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园区”这两项政策。
脱胎于乡镇,泉州台商投资区该从哪里入手,如何与“姓台属高”的定位相匹配?不能让今天的政绩成为明天的成本,台商投资区的领导谨慎地谋划着这片宝地。因为,这200平方公里,与泉州市委、市政府所在的东海行政中心仅一江之隔,后渚大桥和泉州湾大桥如双臂,将台商投资区紧紧地箍在泉州环湾城市群的核心区内。台商投资区的领导们十分清楚,在他们的手中,要打造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开发区,而是未来泉州城市的核心区,甚至一度将之形象地定位为“泉州的浦东”。
经过一番思考借鉴,泉州台商投资区对自身的定位给出了更为具象的解读——200平方公里的辖区,大部分用来建城市,所引进的产业重点放在高端产业上,特别是对泉州经济结构调整有贡献的产业。泉州台商投资区因此提出了操作性极强的“五提”方针,不论是产业提级、还是招商提优、民生提质,或者是项目提速、服务提效,无不突出一个“提”字。
该如何理解“提”字呢?区管委会主任李永远这样说到:着眼于环湾城市核心区和“姓台属高”的定位,高起高走谋划每一个项目、每一项建设。
[责任编辑:陈玉玲]
相关阅读
- (2014-04-14)蒋如意:一群人富了才真正有魅力
- (2014-04-13)吴富翔:回到泉州 做回泉州人
- (2014-04-13)李天赐:翱翔潇湘 魅力泉商
- (2014-07-04)田野新劲河市 从传统农业走向城郊型现代农业
- (2014-07-07)邮储渔船贷缓解融资难题 石狮渔民受益良多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