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凤凰山下大师摇篮

2015-07-16 16:02:38 来源: 泉州企业家杂志

0浏览 评论0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凤凰山下大师摇篮

学院领导邱少煌(左一)、钟发亮(左四)、王传敬(左二)与陶瓷企业家实地观摩大师班教学。

泉州企业家杂志 (吴沿 林嫦娥)在常人眼中平常的一团高岭土,经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的捏、塑、雕、刻、刮、接、贴等,便摇身一变,成为价值数万元、数十万元甚至是无价的瓷雕艺术品。
  亦或是一块不甚起眼的木料,经木雕工艺美术大师凿、掘、修、刻等点化后,便登堂入室,成为人们叹为观止的艺术品。
  在泉州,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还有很多,比如石雕、玉雕、砖雕、灰雕,不胜枚数。
  从粗糙的土石木砖,变成殿堂中的艺术品,最离不开的就是发力于其上的技术超群、匠心独具的工艺美术大师。缺了大师的点化,那顽石将依旧是顽石,朽木只能是朽木,泥巴还是泥巴。
  缺大师、缺人才已经成为泉州甚至全国传统工艺美术产业无法转变为现代设计产业、时尚产业的最大瓶颈。
  最近,从德化的凤凰山下传来喜讯,座落于此的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成功探索出一条“以现在大师培养未来大师”的新的大师培养之路。消息传出,笔者第一时间探访了这所福建省唯一的一所公办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

大师之憾——工艺美术界的远虑近忧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些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不止一次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敲门砖。且不说古代丝绸之路的驼铃阵阵、梯航万国,只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手工艺品不止一次地承担着我国出口换汇的重任,成为封闭中国链接世界的“急先锋”。
  传统工艺美术背负着数千年延绵不断的造物文脉。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是仅次于语言、文字、风俗的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从现代的角度看,传统工艺美术更因其显著的文化标识,日渐成为发达国家时尚产业、设计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后工业时代的先导性产业。
  就在发达国家将我们传统的花木兰、功夫熊猫演绎得如火如荼、票房火爆之时,我们的传统工艺美术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从表象上看,传统工艺美术行业自我创新不足、困难重重,而根子上,却是因为大师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有专家曾言,如果没有一批有现代理念、业务过硬的大师,工艺美术业很难向当代生活空间延伸、融合,更谈不上能衍化现代的文化样态和产业形态。
  回望现实,人们不免要问,未来的工艺美术大师在哪?

[责任编辑:陈玉玲]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