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荣宗:文松彩印的“不老松”

2015-07-16 16:22:08 来源: 泉州企业家杂志

0浏览 评论0

郭荣宗:文松彩印的“不老松”

文松彩印一角 陈小阳/摄

泉州企业家杂志 (记者 谢玉燕)产业分高、中、低端,企业亦有分别。常人眼中,粗糙的纸箱企业,怎么也难以跟“高大上”联系在一起。有人偏偏不信这个邪,硬是将老大粗的纸箱厂做成了福建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泉州市第一批管理创新示范企业、高科技企业。
  这个人就是福建省文松彩印公司的创始人、现年72岁的郭荣宗。
  “小企业谋事、大企业重在经营人!”
  “办企业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赚多少钱,而在于让企业员工从物质到精神都感到幸福,才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企业的关键不在于‘长’多大,而在于‘活’多久!”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记者怎么也不相信,这么前卫的话,是从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嘴里说出的。
  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T恤,套在一件衬衫的外面,领口处略显凌乱。发白的短发,未加修饰,乍一看,他更像是企业的门岗老头,而不像企业老板。然而,外表的其貌不扬丝毫不影响郭荣宗的独特魅力。因为在这位其貌不扬的老人背后,矗立的是年产值超3亿元、拥有500多个员工、在泉州台商投资区新兴的造纸与印刷品行业中屈指可数的文松彩印公司。

习惯不走寻常路
  面对生活,有的人选择顺从它,有的人选择挑战它,郭荣宗属于后者。从年轻开始,郭荣宗骨子里不安分的因子时常令他与众不同。初中毕业后的郭荣宗,请来“右派局长”的举动,着实吓坏了村里人。看到村里树都被砍光了,村民没柴烧,郭荣宗便鼓动生产队垦荒种树。没过多久,郭荣宗又起在山上种植龙眼树。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郭荣宗冒天下之大不韪,专程去南安请了个“右派局长”来指导。那天,郭荣宗坐上了晋江开往南安的班车。由于这位局长“名声在外”,郭荣宗很快便找到了局长家。得知郭荣宗的来意后,局长很热情地接待他。尽管只交流了一个小时,郭荣宗受益匪浅,便萌生出了请他当顾问的想法。碍于自己身份,局长当时并没有答应郭荣宗。谁曾想,第二天,郭荣宗用独轮车推上两袋谷子、几条棉被,再次来到局长家。
  自从被打为“右派”,亲朋好友避之不及,而郭荣宗却“二顾茅庐”,局长被郭荣宗所感动,答应他了的要求。
  “右派局长”的到来,在村子里引起不小争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生产队的水稻亩产从400多斤逐渐增加到660斤、800斤时,人们的质疑声少了,支持的声音逐渐增多了。推广杂交水稻亩产达到千斤以上,试验田亩产达1200斤……
  与众不同,让郭荣宗最终又与纸箱业结下了深缘。
  改革开放后,郭荣宗也投身到创业的队伍中。他用从别人那里借来的80元钱买了辆手推车,开始了买废纸卖废纸的营生。他与妻子,一个推,一个拉,穿梭在晋江的大街小巷收购废纸,然后卖给造纸厂,一天下来可赚7、8元钱。
  可没过多久,郭荣宗就发现,有些建材厂用木箱装运磁砖,成本高又不便运输。而他收购来的纸箱,有些规格刚好适合装磁砖。于是,郭荣宗便以每个纸箱加价1毛钱的价格卖给了建材厂。
  用纸箱代替木箱的消息不胫而走,不仅是建材厂,其他厂家也纷纷效仿起来。郭荣宗不得不扩大收购范围,将纸箱收购范围扩大到厦门、福州等地。即便如此,旧纸箱仍供不应求,于是,郭荣宗决定专业改造纸箱。用旧纸箱,大改小,内翻外,改制纸箱。

欢迎竞争,与同行做朋友
  郭荣宗的纸箱生意越做越大,每次,他将从福州、厦门、漳州收购回来的纸箱进行分类,然后不同厂家的要求卖给同行。一来二去,郭荣宗很快成为当时晋江最大的纸箱中转运输商。
  然而,郭荣宗并不满足。2000年,郭荣宗决定购买设备生产纸箱,文松彩印应运而生。直至2004年,郭荣宗将ERP管理系统引入文松彩印,才从根本上奠定了文松彩印在业界不可撼动的地位。
  提起这套ERP管理系统,郭荣宗跟记者讲起一个故事。
  郭荣宗始终认为,利他才能共赢,他把竞争对手当作“朋友”。一次,厦门客户陈总到文松彩印购买纸箱。参观完车间,陈总对郭荣宗说:“原来生产纸箱这么简单,只要设备,加上技术人员就可以了。”
  郭荣宗笑着说,“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不易。如果陈总有兴趣投资,我可以提供一些意见。”陈总开玩笑地说:“你不怕我跟你竞争?”郭荣宗说:“不怕,只有恶性竞争才会害怕,同行间的良性竞争促使优胜劣汰,共同发展才能共同进步。”

[责任编辑:陈玉玲]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