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泉州:市舶司岁入百万缗 刺桐城可闻万国音

2013-12-20 08:50:00 来源: 东南早报

0浏览 评论0

南宋泉州:市舶司岁入百万缗 刺桐城可闻万国音

安平桥建于南宋,是全国最长的梁式石桥。(潘登/摄)

岁入百万 占南宋四十五分之一

南宋初,泉州已经赶上广州,和广州并驾齐驱,其标志是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福建市舶司得到朝廷批准,改变“福建市舶司每年止量支钱,委市舶监官备办宴设”招待外国商人的旧例,“依广南市舶司体例,每年于遣发蕃舶之际”,“支破官钱三百贯文,排办筵宴”,由“本司提举官同守臣犒设诸国蕃商等”。此处的“广南市舶司”所指便是广州的市舶司,这意味着当时泉州市舶司已和广州并驾齐驱。这一规定,在南宋一代没有改变。

由于泉州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诏罢两浙路市舶司,因为“福建广南皆有市舶,物货浩瀚,置官提举实宜,惟两浙冗囊可罢”。泉州市舶司至此成为南宋两个市舶司之一。

在南宋的官方文献中,泉、广并列,或称“广、福市舶司”,或称“泉、广市舶司”。泉州市舶司的收入,据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说:“绍兴末,两舶司抽分及和买,岁得息钱二百万缗(音同‘民’一缗为一千文)。”当时南宋朝廷每年财政收入估计约为四千五百万缗左右,泉州市舶司的年收入有百万之巨,也就是说,泉州市舶司的年收入占南宋全部财政收入的四十五分之一左右。

朱熹三代 为官讲学传道泉州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对泉州的评价。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朱熹任泉州府同安主簿,泉州成为他考中进士后首先出仕的地方。此后朱熹常到泉州各地讲学,绍兴二十八年,他在泉州讲学时称泉州为“温陵”。

其实,朱熹一家三代都与泉州颇有渊源。

史载,朱熹年幼时就曾跟随父亲朱松到过泉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晋江安海东西两市商人因争夺码头发生械斗,榷税官难以控制。于是朝廷差官临监,始置石井镇。朱松为首任石井镇官,工作之余,他常教化百姓,启迪文风。

乾隆《泉州府志·风俗》载,泉州成为“海滨邹鲁”、“文教昌明”之邦,与朱熹的教化有着密切关系。《泉州府志》称,朱熹“过化”后,泉州“民风更变”,民间婚丧喜庆悉“遵朱子家礼”。他在泉州讲学期间,在城内创办小山丛竹书院,亲自讲学授徒。

嘉定四年(1211年),朱熹之子、担任通判的朱在受邀在晋江安海镇西主持筑建石井书院,规制仿州县学宫。朱松讲学的石井书院,是晋江县最早创建且至今犹存遗址的书院,其与小山书院、温陵书院和欧阳书院合称为“泉州四大书院”。

修桥成风 建安平桥全国最长

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泉州出现修建石桥的热潮。据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泉州历代造桥总数为260座,其中宋代105座。仅南宋绍兴年间(1131至1162年)建造的著名桥梁有:安平桥、东洋桥、石筍桥、普利大通桥、玉澜桥、苏埭桥等。泉州城区也建有许多桥梁,如通淮桥、镇南桥、花桥等。

因此有了“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的说法。

宋代泉州所造石桥多为梁式,布局大部分建造在近海,有的深入海湾,以沟通市区和港区、码头的联系,便于海船装卸货物。

晋江县安海华侨黄护与僧祖派捐资建安平石桥(俗称五里桥)。桥未成,两人先后去世。绍兴二十一年,知州赵令衿主持续建,次年竣工。安平桥桥长2255米,是全国最长的梁式石桥。安平桥的桥墩下采用睡木沉基,即使用巨大松木二层纵横层叠,作为卧椿,桥墩叠砌于上。

[责任编辑:卢侨生]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