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台商投资区:这家粮油食杂店 服务厝边邻里28年
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古街的183号店是一家粮油食杂老店。记者按地址寻着去,却扑了个空,183号店面正在进行重建。街对面180号店的店家王艺明说,183号店因内部坍塌而重建,而他正是183号店的主人。他开店做生意已有28年,年初因房子内部坍塌,他便着手了他开店以来的第五次修缮,而这次是重建,他便先租他人的店继续经营。

□记者 黄雅珊 吴志勇 文/图
三代经商 抓住商机做买卖
王艺明今年63岁,是土生土长的洛阳街人。他家的房子是爷爷购置的,除了183号,还有185号和187号,以前家族人多,房子没有店面,均用来居住。直至其35岁时,才开辟了店面经营。“爷爷租他人店面开饭馆,父亲在自家房子前摆摊卖蔬菜,我开食杂店,这样看来,三代人都是做生意的。”他说。
上个世纪80年代,因街上卖蔬菜的摊点越来越多,且陆续集中至堤岸处,其父亲蔬菜摊生意大不如前,便收摊了。而那段时间,镇上来了一大批开山、造围堤和洛阳新桥的外省工人,这让王艺明看到了商机——卖酱菜。“这些工人早上赶工急,没有时间和心思炒一盆青菜好好享受早餐,酱菜成了他们吃稀饭的最佳搭配。”
又过了七八年,外省工人陆续减少,王艺明的酱菜生意不好做了,他便打通3个店面转型卖食杂,将目标瞄准街上住户和广大的农村。此后至今,他的食杂店售卖的东西越发丰富,给了顾客更多的选择。现在,他租住的店面有2个,里面售卖物品琳琅满目,从吃的到用的应有尽有,如饼干糕点、酱菜蜜饯、烟酒饮料、生活用品等。
起早贪黑 勤劳换来好日子
为了有个好生活,在开店卖酱菜的那阵,至起初的开食杂店,王艺明和妻子起早贪黑,忙得像陀螺似的。以前卖酱菜时,他和妻子自己做酱菜,再批发给小贩去卖,一天能卖上千斤。每天上午五六点,小贩就会来拿货,大概9点多就卖完。10点左右,他和妻子就开始做第二天的酱菜,青瓜要切片,包菜要切丝,这个活要忙到下午四五点,傍晚就开始腌菜,到了第二天四五点就要起来洗菜、拌菜。洗菜就是洗去前一天腌制的盐分,用水量大,但当时没有自来水,他们只能半夜去挑水,一挑就要20多担。
这样起早贪黑的日子,持续了七八年。后来转行卖食杂后,王艺明也不轻松,要到惠安、晋江和泉州市区等地去调货。当然,他也感谢这样忙碌的日子,让他的一家人过上了好子日。
服务老主顾 期待古街重现活力
现今,王艺明每天6点半开店,卖到晚上10点半关门,日子平淡无奇,顾客来了就迎接,顾客走了就看看电视消遣时间。他说,他的顾客群是中老年人,或是街上,或是农村地区的,街上的人来是因为就近消费,图的是方便,农村地区的来是因为习惯,相信老店的品质。或许,当这代人老去了,他就会关店,“那时,我也老了……”
得知古街正在迎来复兴时,王艺明满怀期待。作为洛阳街的老人,他对这条古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他15岁前后时,一到过年过节,不同地方的人都纷纷涌向这条街,街上人挤人;他35岁时,洛阳街依旧繁华,每家店面都开店迎客;但到他40来岁时,因新街兴起,这条古街开始有了衰退的迹象,如今,不少店面已经关闭了。他的内心充满着不舍,他期待古街再现以前的骑楼样式,人在走廊下走动,车在道路行驶。
他说,他重建后的店面将根据老街复兴规划来进行装潢,“以后我老了,没办法开店了,我的店也可以租给别人,只希望不同的人能够再涌向这条街。”
[责任编辑:林春婷]
揭秘熊猫明星巴斯的最后100天 饲养员回忆录催人泪下
香港9岁女童谭芷昀无缘《美国达人秀》决赛 网民
酒驾司机对交警演讲40分钟:我特别鄙视交通违法行
88岁“裸模爷爷”征婚:经济上AA制 还要支持我工作
澳大利亚一则羊肉广告冒犯象头神迦尼萨惹恼印度(
英拉乘车出逃泰柬边境监控画面曝光 司机已被抓(
2017第19号强台风杜苏芮擦过海南 路边车辆被砸大树
泉州首座钢桁架人行天桥进入收尾阶段 预计本月投用
永春43岁村民自掏腰包 连续8年带村里的老人外出旅游
泉州市区新建改造绿地面积创历年之最 绿毯花衫添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