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黄氏民居:红色依旧鲜明 革命历史永牢记

2021-08-04 09:29:11 来源: 福建日报

0浏览 评论0

在车水马龙的涵江区闹市旁,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尽显都市风情,而在喧闹的街市中,一处古建筑正安静地隐于城市的一角,门前树叶发出的沙沙声,给这座神秘的老建筑增添了几分生气。

红砖瓦,灰白墙,古厝建筑造型古朴简洁。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涵江黄氏民居位于涵江区霞徐社区,由两座大宅组成,前座为大宫前25号,后座为游巷2号,前后间隔一条宽约5米的小巷。

古厝的门口不远处一块方形石碑上刻着“涵江黄氏民居”,这里是辛亥革命先驱黄纪星的故居。黄氏民居始建于明代,清代修葺,坐北朝南,具有明清建筑风格。两座均为抬梁暨穿斗式结构,悬山屋顶。两座的建筑模式基本相同,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内埕、前厅、天井、中厅、上厅、福堂。

在这座民居里,以黄纪星为代表,走出一批具有革命思想的有识之士。清朝末期,目睹国运日衰和民族危机日重,又受当时进步思潮影响,黄纪星立志投身于教育与科学救国之路。1902年,他和侄儿黄绶、黄缃等人集资在自家住宅内创办莆田第一所新式中学——兴郡崇实中学堂,推行新学,向学生宣传科学、民主、革命的新思潮。同时,他们还利用学堂掩护革命党人避难。然而,不久,学堂因宣传革命思想和掩护革命志士被迫停办。

在奔波动荡的岁月中,黄纪星不忘家乡的教育事业。1910年,他与黄绶、涂开榘等捐资在兴化府明伦堂(今擢英中学图书馆)创办兴郡简易师范科,还在祖籍渭阳村利用自家房屋和宗祠开办明远小学。1924年,涵江中学创办不久,黄纪星就到校任教,不仅捐款修缮校舍,还捐资购买教学设备。

此外,他还支持儿子黄苍麟、黄亨麟、黄典麟参加中共地下组织。黄苍麟是莆田早期中共党员,负责涵江党的工作;黄亨麟是早期共青团莆田县委委员;黄典麟是涵江中学早期共青团员,1930年,在江口开展农运工作时,担任共青团江口区委书记,同年7月,陪同莆田县委书记陈燕贻到江口农村开展群众工作时,不幸遭国民党军清乡围捕,经严刑逼供无果后惨遭杀害,年仅17岁。

“我小时候就住在这,听父母讲曾祖父黄纪星一代人的故事。”黄希言老人今年71岁,听闻记者前来黄氏民居,特地从莆田市区赶来,他指着大厅说,当年学堂就在这上课,前后两个门一关,大家就可以学习,民居内每一个厢房当时是谁住着,他还能清晰地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

耳濡目染先辈的革命事迹,黄希言萌生了要在民居建一所辛亥革命历史陈列馆的想法。他说,上世纪80年代,他就着手这方面准备,为此,他亲自奔赴上海、宁波、福州等地寻找有关历史踪迹的资料,将其整理分类。现在,故居的厢房、阁楼上,密密麻麻摆放了近20个立柜,上面放满了书籍资料,地上也堆满了装书的麻袋、木箱,过道仅可容一人侧身通过。“曾祖父睡过的床、学堂学习使用的桌椅,我都收在厢房里,一旦民居修缮好了,展馆顺利建起,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历史物件。”

此前,由于年久失修,黄氏民居几处地方出现裂缝和坍塌现象,岌岌可危。涵东街道霞徐社区党委书记刘金梅说,近5年来,国家文物局共拨款270万元用于黄氏民居修缮。相信不久以后,黄氏民居这两座承载着革命记忆的历史建筑将真正融入涵江威武的文脉中,添香增色、代代相传。

历史未曾远去,红色依旧鲜明。如今,硝烟虽散,但发生在黄氏民居里那段风雨如晦的革命历史至今让人难以忘怀。追寻革命先辈足迹,重温红色历史记忆,这处革命地标,彰显了辛亥革命进程中莆田早期民主革命家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励着人们不断为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在奋进新时代中勇往直前。(记者 沈琳 林鹏 实习生 郑益沣 通讯员 林崇森 郑立君)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