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总是拿孩子做比较 容易让孩子失去目标及动力

2021-10-28 15:01:41 来源: 闽南日报

0浏览 评论0

读者:该不该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漳州市新桥中心小学杨燕红老师回复:这个问题一直是家长和孩子所关注的话题。虽然许多家长明知这样做孩子会不高兴,但就是无法压抑自己的焦虑感。看到孩子成绩落后,往往会用比较的方式抒发气愤和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

首先是为什么家长总是拿孩子做比较。一是满足自身欲望,人在遇到自己羡慕嫉妒的对象时,内心总是希望找到一点平衡,但是成年人自身已经定型,所以剩下的就只有比孩子了。二是检验自己的教育成果,每个家长都会拿出自己最大的本领教育孩子,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最优秀的,却没有一个评判标准,“聪明”的家长就会拿孩子的各个方面做比较,以此来检验自己的教育成果。然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来比去会发现总是有比自家孩子更优秀的孩子。

其次谈一谈拿孩子做比较的好处。一是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准,根据孩子之间的比较,家长可以意识到自己教育孩子的不足之处。二是可以激励孩子,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小孩和大人都有,随着年龄和挫折的增长,自尊心会逐渐递减,会越来越弱,所以孩子的自尊心是最为强烈的。适当的刺激可以激发孩子努力奋进,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但是切记,拿孩子做比较一定要有度,不然家长会接受不了,孩子更会崩溃。

然后谈一下拿孩子做比较的坏处。一是破坏家庭和睦,孩子一直听到你说他某方面不如别的孩子,有的孩子就会认为你不再爱他了,甚至会怀疑是不是你亲生的。如果孩子不问,你也没有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会影响孩子对你的感情。二是使孩子变得自卑,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不成熟,没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你总是在孩子耳边说,这个不如别的孩子,那个没有别的孩子做得好。时间一长,孩子会否定自己,认为自己真的是个废物,哪个方面都没有同龄人强,产生自卑心理。三是孩子会变得孤僻,因为孩子的自卑心理作祟,孩子变得敏感、没有了自信,变得不爱说话了。

最后谈一谈到底该不该拿孩子做比较。我认为有比较才能找到差距,有了差距才能有前进的动力,良好的比较有助于父母和孩子共同进步。孩子与比较对象一定要在同一水平,或者差距不要太大,两个人可以互相激励。同时不要经常把比较挂在嘴边,偶尔的比较有助于激励孩子,但是如果经常比较有可能打击孩子自信心,家长把比较结果放在心里就好了。在做比较时更要鼓励孩子,对孩子讲完哪里没有别的孩子做得好后,一定要对孩子某一优点进行夸奖,并鼓励孩子努努力一定可以超越别人,千万不要只知道批评孩子。还有就是家长要拿孩子努力前后做比较,这会让你对孩子进步与否作出明确判断,看着孩子一点点成长会让你感到巨大的幸福。

漳州五中曾小珠老师回复: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貌似很有道理,但也容易让孩子处于舒适区而失去目标及动力。个人觉得还是应该要有对比。但如何来比呢?我觉得第一步,先和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这次和上次比。记得我家孩子小的时候,刚刚接触写字,每个字都是歪七扭八的。刚开始,我下意识地就是擦掉,有时甚至于擦掉一整行,结果可想而知,基本上都是鸡飞狗跳。但后来我改变了做法——让孩子写完一行后,对比自己写的,自己挑出最丑的自己擦掉……效果立现。与自己对比,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如每天进步0.01励志公式:1.01的365次方=37.8>1。其次,和差不多,但又比我优秀一些的比较。为什么要这样呢?这样的比较更加有针对性,对于孩子来说目标的可完成性更好,比较容易形成良性循环,有助于孩子化压力为动力。特别是到了初三,学生的学业压力陡然增加,上优质学校的竞争可谓是白热化,像定向名校的名额则主要在校内进行比对,所以平时适当的对比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同时也能不断地督促自己不断发现不足,不断改进,不断提升。不过,成绩不能代表一切,所以比较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业成绩,孩子的行为规范、言谈举止等综合素质是伴随着孩子一生,我们更应当关注这一块,让孩子更加阳光自信。在与其他人对比的时候更要看到孩子的综合素养。

(☉本报记者 刘健宁)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