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障碍儿童容易被忽略 家长莫抱侥幸心理

2021-11-24 15:22:20 来源: 东南早报

0浏览 评论0

从教快三十年了,近三年来发现有语言问题的孩子增多了。”丰泽区第五实验幼儿园园长林芸感慨,这几年接触到的这类孩子比过去二十几年还多。记者了解到,语言障碍在学龄前儿童中有较高发生率。采访中我们发现,语言问题的表现有很多,除了明显不说话、难交流,还有很多表现容易被忽略。比如和孩子说话总要说两遍,家长以为是叫不动,但很可能是孩子听不清。

学说话的年纪患中耳炎 听不清所以说不清

家住市区东湖社区的林女士为儿子小明(化名)的说话问题烦恼很久,在一次偶然就医后,她才恍然大悟,后怕许久。

“5岁上幼儿园中班了,说话很含糊,咬字不行,好像嘴里永远含着东西。”林女士说,一开始她也劝自己,每个孩子的成长速度不一样,不要太焦虑。直到最近儿子总是拍耳朵,说耳朵不舒服,她买了一根掏耳勺准备帮他掏耳朵时,才发现里面是湿的。“虽然湿耳这种状况比较常见,但是出现在我的孩子身上,而且他不舒服,我还是有点不放心。”林女士说还好及时就医了。

“医生说是分泌性中耳炎,这种炎症在成人或者大一些的孩子身上问题可能不严重,但在学龄前儿童身上出现,问题就不小了。因为孩子在学说话,听不清就说不清。”林女士说,难怪经常和孩子走路聊天时他会有点懵,不太知道你在说什么。她回忆,有段时间孩子的奶奶也反映,小明看电视时总喜欢把声音开很大。“奶奶觉得有点吵,调小声一点孩子就不愿意了。”

唇舌无力致构音障碍 话说不清被同学嘲笑

6岁的小波(化名)已经上幼儿园中班了,“他说话好像舌头不动,都是喉咙在用力。”妈妈王女士说,小波到2周岁才开始学讲话,到3岁发现这个问题时,家里人并没太放在心上,觉得是小孩子的“奶声奶气”,长大了就会好。一直到上幼儿园时,孩子的交流、认知各方面都不错,但是一些固定发音比如“吃”“睡”“家”“街”,舌面音都会变成舌根发音。“上幼儿园时,我特意和老师讲了这个事情,但是我没有料到小朋友们会嘲笑他。”王女士说,因为发音不准,有时候他一说话同学们就笑,还会模仿他。这些模仿和嘲笑,被小波敏感地捕捉到,渐渐地,他不爱说话了。

“才上两个星期,老师就说他不太愿意和同学玩,大家在唱歌,他就站着听别人唱。”王女士说,原来阳光开朗的孩子变了。后来她听朋友的建议带孩子去儿童医院检查,才知道这叫构音障碍。在排除了听力、脑力等生理问题后,确认是因为唇舌的力量、灵活度不够以及长时间的错误发音导致的。“虽然不是病,但也不能不治。”医生告诉王女士,训练需要持之以恒,坚持练习是可以得到有效纠正的。

6岁半自闭症患儿 多年未发“第一声”

“当时,孩子给我的感觉就像个小老头,没有眼神的对视,呼叫也没有反应,拒绝与人接触,无法进行交流。”2019年9月,6岁半的乐乐(化名)被妈妈带到泉州市第三医院儿少心理科。据了解,乐乐2周岁时在泉州市儿童医院被诊断为疑似自闭症,3周岁开始在私人机构进行以感统为主、语言为辅的训练,但是都没能开口说话。

泉州市第三医院副主任护师刘芬玉介绍,经过一系列的评估,她发现乐乐在认知、语言表达、语言沟通、语言理解、社交能力发展水平等方面的障碍均较为严重。乐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并不明显。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刘芬玉发现乐乐对拼图游戏十分感兴趣,便尝试着给他上拼图课,并在拼图过程中加入目光对视、模仿能力、互动交流等训练。

“从8片到300片,现在这孩子在2节课的时间里可以完成300片的拼图。”今年5月份,乐乐终于开口发出了第一个音,作为孩子的康复教师,刘芬玉激动地说:“当场我的眼泪就掉了下来,乐乐妈妈也哭了。”目前,乐乐还在进行康复训练,已经能发出单音、叠音甚至三个音,并能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精神发育迟滞 引发女童语言障碍

9月份,6岁的敏敏被诊断出重度精神发育迟滞,从而引发了语言障碍。据刘芬玉回忆,见到敏敏时,她哭闹不止,只会发出“嗯嗯嗯”的声音,并且拒绝让人靠近。不仅叫名字没有反应,偶尔还会有打人的行为。

起初,刘芬玉先把她带到感觉统合室,观察她感兴趣的项目,再找准时机靠近。随着敏敏对老师的排斥度降低,再把她带到个训室进行聪敏反应、目光对视、粗糙动作、小肌肉、听指令等一系列学前能力训练,以及唱儿歌、画画、吹泡泡等强化物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刘芬玉发现敏敏对于一个新的项目往往要经过3-4节课的时间才能完全接受,于是减少任务、增加互动。经过一个月的集中训练,敏敏的进步非常明显,课上情绪趋于稳定,能听从简单的指令并作出应答,模仿能力也逐渐提高。

“现在老师喊她,她会跟着打招呼,叫她名字也能得到回应。”刘芬玉说。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