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医生谢业成21年义诊4万多人次 病痛折磨仍坚持
2014-04-29 11:57:54 来源: 泉州晚报
0浏览 评论0条
“不收诊金是多年来的规矩”
——义诊送药每年贴药钱近万元
谢业成的义诊室内,除了几样旧家具和日用品之外,剩下的几乎都是药和医疗器械:药柜里、抽屉里、桌面上……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摆放着。谢庆阳说:“这些药品、药具都是老爷子自己花钱买的,有时候遇到家庭比较困难的病人,他不仅不要诊金,还免费送药,一年送出去的药钱都得上万元。”
可实际上,谢业成家庭并不算富裕,记者了解到,刚退休那几年,谢业成一个月的退休金才300元,后来慢慢往上涨,现在一个月也就3000元。而除了义诊送药,谢业成还十分关心村里的公益事业,退休以来,他带头捐款修路、盖祠堂、给村里上大学的孩子每人发300元奖学金……前前后后捐出去40多万元。要知道,这40多万元对于一个并不富裕的老中医来说,可能是他的全部财产。
就算如此,谢业成仍坚持义诊,不收诊金。一些村民执意要给诊金,谢业成婉拒不成就“威胁”:“这么多年的规矩你不知道?你再这样,以后我不帮你看了!”对于这点,谢庆阳坦言:“开始我们都有点抵触,但看到逢年过节总有很多他的病人来看他,和他聊自己的近况。时间久了,我们也能理解了,后来我们会时不时地帮他添置点东西,支持他。”就这样,在家人和亲戚的支持下,谢业成的“规矩”也一直不曾改变。
采访中,来古厝看望谢业成的村民络绎不绝,他们多数曾经是谢业成的病人。虽然有的比谢业成还辈分高,但是大家都尊称他一声“老先生”,并送上最诚挚的祝愿:“老先生,您要好起来!老先生,您一定要活到一百岁!”
【记者手记】
一声“老先生”
在谢业成所在的二甲村,不论辈分高低,村民们都尊称谢老为“老先生”。
一声“老先生”,敬他二十一年如一日施医赠药,如今病重仍心系义诊;一声“老先生”,敬他多年来大公无私,带头捐资为村里修路、修祠堂、修村部;一声“老先生”,敬他捐资助学,每年自掏腰包奖励考上大学的孩子;一声“老先生”,敬他帮贫助困,常常主动找上门去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可如今,“老先生”病重,村民们一声声“老先生”中,除了敬重,还多了几分担忧。
长达二十一年的义诊、多达四十多万元的善款几乎耗尽了谢老的全部心血和积蓄,他心怀一份对世人的“不忍”,始终坚守医者仁心。他不忍拒绝远道求医的病患,所以就算自己病得再重也坚持接诊;他不忍看有难之人求助无门,所以他尽其所能竭力相助;他不忍家乡发展停滞,所以带头修路推动项目……可他却没为自己的孩子留下太多,只是告诉他们——“一切都要靠自己奋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孟子眼中,这种怜悯体恤他人的“不忍”之心乃是“仁义礼智”的起源,是“性善论”的基础,是“仁政”的根本;而在谢老身上,“不忍”之心则表现为多年义诊的坚持,是毫无保留的奉献,更是以身作则爱的传承!村民亦“不忍”,村民不忍“老先生”受病痛折磨,不忍他的爱心义举中断,他们有的说“老先生,您一定要活到一百岁”,有的说“如果有人需要帮助,只要我做得到一定帮”,还有的说“两年前成立的‘谢业成教育基金会’一定要永远做下去”,他们正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着谢老的“不忍”,传递着这份大爱。
与“老先生”相伴的这份“不忍”之情,绝非不合时宜的旧时代迂腐思想,而是折射出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之光。我们希望,这份熠熠生辉的正能量,将在二甲村乃至更大范围延续,传承!(信奕 雅莹)
[责任编辑:卢侨生]
相关阅读
-
-
潘家名医儿女春节回泉州义诊 家风传承58年
每年春节,一批身着白大褂的“潘家军”从福州、泉州、洛江各地集结而来,到泉州南安乐峰镇湖内村为...更多
2015-02-21 11: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