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洋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2013年投入17亿元治水

2014-06-08 10:46:20 来源: 泉州晚报

0浏览 评论0

2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

2.1 海水水质

2013年1月、5月、8月和10月,对泉州市近岸海域125个海水水质站位进行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重金属(铜、铅、镉、汞和砷)等17个指标。监测结果表明,泉州市近岸海域海水质量保持良好水平。近岸海域海水符合《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第一类水质的海域面积比例为61.2%,符合第二类水质的海域面积比例为20.8%,符合第三类水质的海域面积比例为5.2%,符合第四类水质的海域面积比例为4.3%,劣于第四类水质的海域面积比例为8.5%。第四类水质和劣于第四类水质的海域主要分布在泉州湾,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与2012年相比,第一类和第二类水质海域面积有所增加,第三类水质海域面积有所下降,第四类水质与劣于第四类水质海域面积比例基本持平。

图1  泉州近岸海域海水质量状况

图2 泉州近岸海域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

无机氮

无机氮含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泉州湾内湾、中部和深沪湾、安海湾局部区域。大港湾和湄洲湾海域海水无机氮含量符合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围头湾和深沪湾海域海水无机氮含量符合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安海湾海域海水无机氮含量符合海水水质第三类标准,泉州湾海水无机氮含量超过海水水质第四类标准。与2011年和2012年相比,大港湾、深沪湾和安海湾海域海水无机氮含量明显下降;泉州湾海域海水无机氮明显上升;湄洲湾和围头湾海域海水无机氮含量变化不大。

活性磷酸盐

活性磷酸盐含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泉州湾。大港湾和围头湾海域活性磷酸盐含量符合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湄洲湾、深沪湾和安海湾海域活性磷酸盐含量符合海水水质第二(三)类标准,泉州湾海域活性磷酸盐含量符合海水水质第四类标准。与2011年和2012年相比,围头湾和安海湾海域海水活性磷酸盐含量明显下降,泉州湾和深沪湾海域活性磷酸盐含量有所上升,湄洲湾海域海水活性磷酸盐含量变化不大。

溶解氧

各主要海湾海水溶解氧含量均符合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与2011年和2012年持平。

化学需氧量

各主要海湾海水化学需氧量均符合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与2011年和2012年持平。

重金属

各主要海湾海水铜、铅、镉、汞和砷的含量均符合海水水质第一类或第二类标准,与2011年和2012年相比,铜、铅、镉、汞和砷的含量变化不大。

石油类

各主要海湾海水石油类含量符合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与2011年和2012年相比,石油类含量变化不大。

2.2 沉积物质量

2013年8月,对泉州市近岸海域28个沉积物站位进行监测,监测指标包括:铜、铅、镉、汞、砷、石油类、硫化物、有机碳、粪大肠菌群、六六六、滴滴涕等。监测结果表明,泉州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除石油类、铜和滴滴涕外,其余监测指标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第一类标准。与2012年相比,湄洲湾和泉州湾海域沉积物质量有所提高,围头湾和安海湾海域沉积物质量有所下降,其它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变化不大。

表1  2013年与2012年泉州市主要海湾沉积物质量比较

2.3 海洋贝类质量

2013年,对泉州近岸海域不同养殖区的牡蛎、缢蛏和菲律宾蛤仔等33个海洋贝类样品进行质量检测。检测指标包括:石油烃、铜、铅、镉、腹泻性贝毒、麻痹性贝毒等。按照《海洋生物质量》(GB 18421-2001)进行评价,97%以上贝类样品石油烃、铅和镉含量符合第一类或第二类标准;所有贝类样品均未检出麻痹性贝毒,湄洲湾有1个缢蛏样品检出0.05MU/g的腹泻性贝毒。与2012年相比,贝类样品镉的含量有所升高,石油烃、铜和铅的含量有所下降。

表2  2013年与2012年主要海湾贝类体内污染物含量比较

2.4 海洋生物

浮游生物

2013年5月和8月,在泉州市近岸海域布设31个站位,开展浮游生物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近岸海域浮游生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较稳定,未见明显异常。

鉴定到浮游植物248种,主要组成为硅藻,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1.07×105个/升,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为2.10。鉴定到浮游动物(含浮游幼虫)261种(类),主要组成为桡足类,平均密度为215.2个/立方米,平均生物量为78.8毫克/立方米,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为2.84。

表3  2013年泉州市主要海湾浮游植物调查结果

■注:2013年5月和8月,湄洲湾监测站位11个;深沪湾监测站位7个;泉州湾监测站位5个;大港湾和围头湾监测站位各3个;安海湾监测站位2个。

表4  2013年泉州市主要海湾浮游动物调查结果

■注:监测时间和站位同浮游植物。

浅海大型底栖生物

2013年8月,在泉州市近岸海域的26个站位开展浅海大型底栖生物监测。鉴定到底栖生物109种,主要组成为多毛类,占种类数的49.1%。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为138个/平方米,平均生物量为80.1克/平方米,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为2.86。除安海湾底栖生物总种数较少外,其它各海湾底栖生物未见明显异常。

表5  2013年泉州市主要海湾浅海大型底栖生物调查结果

■注:2013年8月,湄洲湾监测站位11个;深沪湾监测站位7个;泉州湾监测站位5个;大港湾、围头湾和安海湾监测站位各1个。

[责任编辑:黄如萍]

相关阅读

泉州遴选48个项目对接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

更多

2014-06-08 08:31:22

市委书记黄少萍:借力“海丝”建设 发展海洋经济

海洋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共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并就“海丝”建设与我市海洋经济发...更多

2014-06-06 10:01:41

泉州拟建国际海洋体验馆 打造海洋文明城市新名片

泉州市将结合第九码头整体搬迁工作,在东海组团虫寻埔闲置陆岛交通码头下游,开发建设旅游观光码头...更多

2014-05-28 09: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