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桥梁故事引热议 建议借“文都”建桥梁博物馆

2014-06-20 08:40:57 来源: 泉州晚报

0浏览 评论0
查看原图
  • 泉州不少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桥梁,如今只剩下相关遗存,如不及时保护,将是一大损失。图为近年坍塌的旧顺济桥。 (张九强 摄)
  • 从古到今,泉州桥梁不仅数量多,而且基本上涵盖了所有桥梁的类型品种,能为建桥梁博物馆提供丰富的资料。图为笋江桥(左)和浮桥(右)。(张九强 摄)

可行性 素材丰富 特色明显

拥有丰富的桥梁资料

林天成是泉州市人民政府经济顾问组成员、泉州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组成员,原为泉州市公路局总工,曾是后渚大桥和刺桐大桥的建设总工。他说,泉州的古桥众多,据史料和调查统计至少有609座;新中国成立以来,又建造了2500多座桥;所以,如果泉州建一座桥梁博物馆,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料。

“从古到今,泉州桥梁不仅数量多,而且基本上涵盖了所有桥梁的类型品种。”泉州市政协委员郭培明认为,洛阳桥和安平桥等泉州名桥又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留下大名,连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都专门研究过。现如今我市又在建泉州湾跨海大桥,这是我省在建的最长桥梁,所以,泉州建博物馆,何愁没有展示内容?

万炳焕说,厦门的桥梁没有泉州丰富,都能借助海沧大桥做一个桥梁博物馆,而泉州坐拥这么丰富的桥梁设施以及造桥技术,尚没有一个展示的平台,甚为可惜,“不同类型的桥都可微缩为模型,供人观摩、学习和传承。”

张国琳则表示,古往今来的许多桥梁都保留着历代名人撰写的桥铭和重修的碑记、诗词、楹联,以及民间传说等,这些沉甸甸的桥文化遗产也可作为展示的内容。

选址可有多种选择

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研究馆员黄真真说,若要选址建桥梁博物馆,泉州至少有两个地点可以为桥梁博物馆添彩,一个就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洛阳桥,另一个就是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美誉的安平桥。据悉,上世纪90时代洛阳桥大修之后,文物界曾有人提出预留洛阳桥桥南的一片空地建一座古桥博物馆。2009年,在准备进行安平桥周边环境整治之时,黄真真也曾提出南安水头这边的公园或是晋江安海那边的公园可结合泉州的名桥做一个微观展览。据悉,安平桥南安水头一段整治时曾作出建桥梁展馆的规划。如今,水头为世界石头城,可以利用这个世界性窗口,选址在这里建一个桥梁博物馆,在世界范围内推介泉州桥梁文化。

郭培明和林建筑则认为,借鉴厦门利用海沧大桥建桥梁博物馆的作用,泉州完全可以利用在建的泉州湾跨海大桥这个平台来建桥梁博物馆。郭培明说,泉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桥头和桥尾将会有一些配套建筑,可以选择在靠近台商投资区的桥头建设博物馆。

借势发展为旅游景点

郭培明认为,泉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有望成为一个景观,而依靠这座大桥建立的博物馆则能成为旅游景点。他说,从泉州古城区到惠安崇武旅游时经过的沿海大通道本是“黄金”海岸线,若能串起桥梁博物馆,其旅游价值将大为提升。此外,他表示,海沧大桥建成后,把工程建设剩下的钢缆切成小碎片,装在有机玻璃里,做成工艺品和旅游品,既有收藏价值,又传递了桥梁知识,这种方式泉州也可以借鉴。

意义 增加“海丝”载体

体现“文都”内涵

黄真真介绍说,泉州的不少古桥属于涉台文物,比如安平桥的建设和修建过程中,曾出现了郑芝龙、施琅、台湾知府、金门同胞等人物的身影,而洛阳桥的碑刻上有在台的锡兰后裔参与修桥的记载,上世纪初也有台湾的同胞来参与修桥。所以,泉州桥梁博物馆也将架起海峡两岸沟通的桥梁。

泉州推崇“海丝文化”,桥梁作为海上交通贸易的载体,可以说,每一块桥板都承载了“海丝”信息,若把这些沿海古桥梁修建更换的故桥梁或遗存陈列起来,就是对“海丝”最好的解说。黄真真说,即便是山区的桥梁,也同样承载了“海丝”的信息,比如茶叶和瓷器要输送到海外去,必经一座座桥梁。

郭培明觉得,泉州获评“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桥梁建设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有必要让市民以及海内外游客来了解泉州的桥梁特色,桥梁博物馆可以成为一个平台。

“每座桥都从各个方面融合了泉州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信息,比如造桥技术,石雕技艺和宗教文化等,这些都再现了‘文都’的内涵。”黄真真认为。

[责任编辑:林春婷]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