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高中生拍微电影 向世界展示“文都”风貌

2014-07-09 12:01:37 来源: 泉州晚报

0浏览 评论0
查看原图
  • 一碗四果汤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泉州人的记忆,图为参赛微电影作品《四世同“汤”》剧照。(泉州七中 供图)
  • “东亚文化之都”的魅力,在泉州学生的微电影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图为参赛作品《古城文脉》的画面。 (泉州一中供图)

泉州一中、泉州七中的高中学子的9部微电影作品,日前进入了“CRI杯全球中学生多语种数字化故事大赛”决赛。提线木偶、红砖古厝、寻埔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东亚文化之都”的魅力,在短短十分钟的“微电影”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本次大赛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活动对象为初中组、高中组学生,以6—8人研究型学习小组形式参与,全国各地的不少中学生参与了该项比赛。该大赛鼓励世界各地的中学生,深度挖掘所在地的文化精髓,通过多语种多媒体形态,与同龄人交流分享。 □本报记者 曾聪虹 陈林森

聚宝街涂门街

古城风貌一路走来

泉州一中学子的作品《八闽形胜无双第 四海人文第一邦》,选取了泉州的6个有代表性的“站点”,包括聚宝街、涂门街等,从介绍“站点”延伸到介绍泉州的宗教文化、戏剧文化、风俗习惯等,向世界展示“东亚文化之都”的风采。

泉州一中高二年(8)班的8名同学是这部微电影的“主创”,他们从泉州建筑入手,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点”,立体展现泉州。作为7个主创人员中唯一的男生,陈培钧担任了配音、剪辑两项“重头任务”。追求完美的陈培钧除了在剪辑上精益求精,还“制作了两个配音版本,一个是英文版,一个是中文版”,考虑到影片中浓浓的“乡土味”,最终他还是采用了中文版。摄制组花了较长的时间“踩点”,从古城的南门“走起”,一路展现泉州的风貌。“我感觉这不只是拍摄一部影片,更是传播泉州文化,感觉很有意义、很开心”。

泉州一中高二年A7班的李晖同和同学们一起拍摄了《古城文脉》,从泉州的红砖古厝入手,用1个多月的时间,制作完成了这部微电影。李晖同负责剪辑,由于时间紧张,他经常在周末、晚上“加班加点”,制作到深夜。他还把自己擅长的制作技巧传授给其他制作组的同学们。“虽然辛苦,但是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精神,整个过程还是很甘甜的。”他表示。

同班郭泓霖等同学也把关注点放在泉州建筑,同学们利用休息时间,制作出了高水平的《泉州建筑艺术与风格》微电影。读者可登录中华网教育频道(http://edu.china.com/cricup)欣赏泉州学子的作品。

[责任编辑:林春婷]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