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 争取早日接受验收
2014-12-30 09:13:56 来源: 海峡都市报
0浏览 评论0条
生态资源保护利用
541公里海岸线
绿色屏障基本形成
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有效提升。541公里海岸线绿色屏障基本形成,惠安赤湖林场建有世界最大的木麻黄国际种质资源库;12.43万公顷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永春县荣获首届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称号;全面实施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治理“青山挂白”207处、面积271.8万平方米,封闭治理废弃矿井、采坑621处;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4.59万亩,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由1985年559万亩减少至258.22万亩,水土流失率由34.3%下降至15.46%。
泉州湾海岸带资源环境与滨海湿地整治修复有序推进,种植修复红树林7500多亩,完成青山湾、西沙湾海滩修复工程,晋江市入选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深沪湾保护区获得“全国自然保护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绿色人居环境建设
实现农村垃圾治理全覆盖
绿色人居环境建设有序推进。全面完成“家园清洁”行动,全市133个乡镇和2060个村庄垃圾治理工作均通过省级验收,实现农村垃圾治理全覆盖。
全市建成5座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2座垃圾填埋场和245座垃圾转运站,全市所有乡镇均实现至少有1座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的基本目标,全市现有37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112.5万吨/日,累计建设生活污水管道2576公里,不仅在全省率先实现所辖县(市、区)建成污水处理厂,而且负荷率也保持较高水平,多座污水处理厂实现满负荷运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7.2%。2011-2013年度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均位列全省第二名。
生态文明意识
绿色交通逐步形成
中心市区与周边县(市)实现污水、垃圾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联盟处理、处置;户用沼气、太阳能路灯、热水器、喷灌滴灌等节能节水环保材料在社区、农村得到推广使用;全市共有公交车2025辆,营运线路204条,绿色交通逐步形成。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14年里投入
水污染整治资金208.77亿元
形成“以江促海、以海带江,江海联动”的水污染防治格局。全面实行“河长制”,山美水库生态保护国家试点项目全面启动,跨境流域整治继续拓展。2001年至2014年我市已投入水污染整治资金208.77亿元,完成了1863个整治项目。
创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已建成洛江马甲、泉港菱溪、南安梅溪等16条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责任编辑:林春婷]
相关阅读
- (2014-04-14)泉州拟投超4000亿创建国家级生态市 今年投583亿
- (2014-04-15)福建省今年开展海洋生态·渔业资源保护十大行动
- (2014-04-20)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99%乡镇成省级生态乡镇
- (2014-04-30)“五一”长假至洛江虹山村 感受乡村生态美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