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出炉 泉州中山路上榜

2015-04-23 09:58:37 来源: 东南早报

0浏览 评论0

“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这是1960年10月,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来到泉州视察时留下的一句诗,其中“一长街”就是指泉州近百年来最繁华的中山路。

4月2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对外公布的第一批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中,泉州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成功入选。早在2001年,中山路就被列入第二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名录。如今中山路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再获殊荣。近年来泉州整治和保护中山路成果初现,“修旧如旧”也在逐步进行。在此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条历史古街不可替代的美丽。

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出炉 泉州中山路上榜

在泉州市民眼中,中山路是再熟悉不过的一条街,自唐朝以来,虽经多次整修,作为“南北一长街”,它是泉州一个重要象征和标志。谈到它曾经是泉州仅有的一条垄断性商业旺街,谈到它那些独特的建筑风格,那些深藏在街区里的各种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都如数家珍,它的美有目共睹。

视频来源:泉州电视台

历史之美 串联泉州各时期城门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纵贯泉州古城南北,完整串联自唐代以来泉州古城历次扩展所形成的朝天门、泉山门、德济门等各座城池的重要城门遗址或者旧址,街区中仍保留大量展示各个时期城垣形制的重要设施遗址。

在历史积淀下,中山路“满街都是宝”,目前泉州中山路文化街区经文物部门核定颁布的地上、地下文物保护单位共10处,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其中北宋市舶司遗址是泉州历史上航运和贸易鼎盛的见证,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是泉州作为历史上东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焦点的重要载体。

建筑之美 闽南建筑艺术博物馆

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中山路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长达2公里多,它的特色是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南洋式建筑精华,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商业街建筑典范,也是我国少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是泉州向现代转折、过渡的历史见证。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集中宋代以来各个时期的珍贵建筑,堪称闽南地区建筑艺术的博物馆,有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原为施琅后花园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桥慈济宫、秀才读书的泮宫,中山路的建筑风格体现泉州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总工办主任郭炯介绍,中山路是古城商业氛围浓厚、历史建筑集中连片的街区。1999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就发出《关于保护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通告》,提出对中山路立面、骑楼的保护要求,也点明在危房翻建时应与原建筑一致,做到“修旧如旧”,更好保护中山路建筑原貌。

人居之美 活态管理 商住一条街

在中山路可居住也可购物,中山路一直是泉州最繁华的商住两用街,曾是泉州“老字号”最集中的一条街,现今还保留不少老字号旧匾,中山路的商业繁荣得以延续。

街区内的建筑物,有宫庙、住宅、商店等,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又长期保持商业和居住等多种功能的活力,形成一种活态的街区管理模式。

天后宫是南宋以来泉州航海和商业文化的见证,天后宫的管理和保护,由董事会主导,聘请义工和社会人士参与其中;同时与多个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增强文化遗产的活力。

1985年3月,花桥慈济宫“泉州花桥赠药义诊所”正式成立,其所需资金、药材均来自东南亚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捐赠。其实从清朝末年至今的100多年来,花桥宫义诊施药的善举从未间断,获得社会各界善信、热心人士和海内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宗教界人士支持、赞助,长年不断捐款送药,奉献爱心。

[责任编辑:林春婷]

相关阅读

清代蔡永蒹禁书《西山杂志》佐证泉州少林寺兴废

清代蔡永蒹禁书《西山杂志》佐证泉州少林寺兴废

蔡永蒹所著《西山杂志》,语多斥骂满人及满清皇帝,是犯禁之书。虽然未曾付梓行世,但抄本却广为流...更多

2015-01-16 08:01:00

马来西亚槟城惠北泉港同乡会访福建泉州

更多

2014-03-25 15:06:00
中国文联表演艺术家泉州开展 姜昆唐国强等亮相

中国文联表演艺术家泉州开展 姜昆唐国强等亮相

“绿叶增春——中国文联著名表演艺术家书画联展”3月31日在泉州市开幕,覃志刚、姜昆、唐国强、徐沛...更多

2014-04-01 18:03:40

首届闽台食品盛会2014年7月在泉州晋江登场

2014年闽台(泉州)食品交易会将于7月18至20日在“品牌之都”福建晋江举办。泉州将致力打造华东区域...更多

2014-04-01 16: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