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器”约:近距离感受器官移植手术现场(组图)

2016-03-03 09:29:48 来源:腾讯新闻 责任编辑:黄如萍

0浏览 评论0

人体器官捐献移植,连接生死。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愿捐献成为器官移植唯一合法来源,器官移植的“春天”倏忽来到。

生死“器”约:近距离感受器官移植手术现场(组图)

东莞的一家医院里,医生们在评估捐献者的身体状况。去年,中国公民器官捐献数量大幅提升,共完成器官捐献2766例。去年,中国成功完成肝脏移植2000多例、肾移植5367例。摄影/吴家翔 视频/张慧聪

对于不幸离世的器官捐献者来说,他们的生命在陌生人身上得以延续;对于接受捐献成功移植器官的人来说,他们重获新生。器官捐献移植的链条中,每一个环节中的人物,包括捐献者、协调员、分配系统设计者、移植医生、接受移植的病人等等,都是连接生死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2016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早在几个月前,黄洁夫就已经开始准备提案。这个以推进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发展闻名的全国政协常委、原卫生部副部长,一如既往地将自己最核心的关注点,落在“器官捐献”上:他将提议,把肾移植纳入大病医保范围。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肝胆外科主任霍枫接触的新生者更多。仅2015年,他参与的肝脏移植手术便有70多台。

至今他仍清楚地记得10年前,广州总医院做的第一例器官捐献。2006年,医院一个脑瘤病人手术后,颅内有了并发症,最后处在脑死亡状态。病人家属主动提出来:捐赠器官。

“当时我们都还不太了解这项工作,也不知道行不行,最后通过医院联系了很多部门,完成了器官捐赠。”霍枫回忆,这个捐赠者一共捐出了9个器官组织,挽救了9个病人,“肝脏,两个肾脏,两个肺,一个心脏,另外他的角膜移植给了三个病人”。

至于移植时机,霍枫分析,很多病人往往是到了最后无路可走的时候,才下决心做器官移植。霍枫认为,“如果我们预测这个器官最终不可避免地要走向中末期,应该预留一段时间,等待合适的供体器官,让这个病人在一个比较高的时机来做这个手术,否则,如果等到病情严重恶化,导致其他器官的损害发生,可能就会错过好机会。”

“毕竟,有人献出了器官,我们当然希望,这个礼物最终不被浪费。”霍枫说。

腾讯新闻在东莞的一家医院里,记录下器官移植现场。去年,中国公民器官捐献数量大幅提升,共完成器官捐献2766例。去年,中国成功完成肝脏移植2000多例、肾移植5367例。摄影/吴家翔 视频/张慧聪撰稿/王怡波

参与评论

图片新闻

视觉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