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共福建省永春县委书记林锦明: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2016-04-15 09:57:45 来源: 中国水利网站

0浏览 评论0

中国水利:桃溪流域综合治理带动了永春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化繁荣,成为提升生态水平的有效途径、拓展发展空间的有效平台、建设美丽永春的有效载体。通过桃溪流域综合治理,收获了哪些经验与启示?

林锦明:桃溪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以来,永春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破解难题,在治理的过程中摸索出了几点经验。

一是坚持理念引领,强化规划先行,这是工作启动的基本前提。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规划是工作的龙头。为推进桃溪流域综合治理,我们既远赴杭州“取经”,又到莆田、南安等周边地区参观学习,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提出了“安全水利、生态水利、民生水利、景观水利”的全新治水理念,聘请中国水利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精心编制了桃溪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和项目可研、环评报告,根据各河段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特点,规划设计出城镇风貌型、交通游览型、历史人文型、生态自然型等不同类型,融入安全元素、文化元素、绿色生态元素,实现了变防洪为亲水、变生硬为生态、变一元为多元、变单一为综合、变快节奏为慢生活等“五个转变”,确保了桃溪流域综合治理高起点开展、高标准实施。

二是坚持共建共享,强化全民参与,这是工作推进的重要基础。任何工作的推进,只有集众家之长、汇百姓之意,才能形成思想的高度统一、行动的高度一致。我们始终坚持治水面前没有旁观者,把桃溪流域综合治理作为“全民治水”的最佳参与平台,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报道,让广大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桃溪流域综合治理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在全县人民和海内外乡贤中引起强烈反响、得到广泛支持。在这个战场上,我们的干部是主力部队,广大老百姓是敏锐的侦察兵,新闻媒体是严格的监察员。流域治理走进机关、校园,写入村规民约,各种“曝光台”“红黑榜”纷纷亮相,有效调动了全民共同参与、共同监督、共同建设的热情。

三是坚持项目支撑,强化资金统筹,这是工作突破的关键抓手。扭住项目这个“牛鼻子”,就能赢得发展主动权。我们依托桃溪流域综合治理这个平台,策划、生成、捆绑、整合、推进了377个项目,实行“以水生财、以财治水”的运作方式,催生项目资金的“磁场效应”,通过县财政投入8 000万元撬动投资31.22亿元,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其中,统筹水利、林业、住建、国土、环保等19个部门的资源,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四年来共获得各级项目奖补资金14.08亿元;以治理带动沿溪4 770亩土地的升值和开发利用,组建桃溪水利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创新投资方式和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桃溪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形成资金运作的良性循环。

四是坚持示范带动,强化全域覆盖,这是工作落实的有效途径。试点示范是抓好工作的重要方式。我们选择桃城东平河段为综合治理示范段,采取“成建制”抽调干部、“集团式”攻坚、“组团式”推进的办法,在严格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前提下,立体交叉推进安征迁、规划环评、招标投标等工作,同步抓好景观、水利、园林道路等工程建设,为全流域治理摸索出一套运作的有效模式。在示范段的带动下,全线启动、全面铺开,全速推进桃溪干流蓬壶、达埔、石鼓河段和支流呈祥溪、霞陵溪、济川溪等河段的治理项目建设,实现了62 km河道全流域的综合治理,做活了生态动脉,做靓了生态景观。

五是坚持部门联动,强化整体运作,这是工作见效的根本保障。无论是抓重点项目,还是抓常规工作,都需要部门联动、上下齐心,形成有效落实、整体推进的强大合力。我们在桃溪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启动之初,就确定了“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分步实施、分段到位,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指导思想,及时成立了领导组和指挥部,抽调专门人员集中办公,设置6个工作小组,实行月工作会、季推进会、半年总结会、年终总评会等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健全“业主分段负责、领导分片挂钩、专业分组指导、部门分块配合”的机制,把实施流域治理与治理水土流失结合,与治理污水排放结合,与家园清洁行动结合,与建设山水名城、特色乡镇、美丽乡村结合,与防枯治涝结合,与河道清淤结合,与堤岸加固结合,与绿化提升结合,与道路整治结合,与景观改造结合等“十个结合”措施落实到位,实现了多部门、多系统、多专业联合治理。

中国水利:2015年7月,福建省出台了《关于开展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实施意见》,提出建设既要安全,也要生态的人水和谐、滨水宜居的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循环系统,实现“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的安全生态水系目标。永春已列入全省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试点县,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如何进一步推进桃溪流域治理?

林锦明:桃溪流域综合治理的圆满收官,绝不是水利建设“画上句号”,更不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终结收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抓好扫尾工作,加强建后管理,以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试点县为新的契机,持续巩固提升治理成果。

一要从战略的高度着眼,以治水促改革、谋转型。坚持以绿色引领发展,把桃溪流域治理成果转化为加快创新转型的优势,全力推进桃溪流域生态经济试验区建设,使之尽快上升为省级改革发展试点。要围绕打造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示范区,抓好日常管护工作,完善覆盖全流域的长效保洁清淤机制,提高城乡污水处理专业化、市场化管理运营水平,逐步实现由“工程治水”向“制度治水”转型,建设省内外知名的优质“生态秀谷”。要围绕打造绿色健康产业发展集聚区,探索“生态+”发展路径,把生态全方位融入经济转型的各个方面,转化为产业的高竞争力、产品的高附加值和生活的高品质体验,通过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等多措并举,淘汰重污染高耗能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健康养生新链条新业态,塑造特色生态经济支撑的“富裕山区”。要围绕打造生态文明制度创新试验区,深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补偿机制、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创新,努力在探索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树立全省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绿色先锋”。

二要从经济的角度抓起,以治水促投资、稳增长。水利项目投资量大、带动力强,是稳增长的重要力量。要始终把加强水利建设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抓手,依托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整合各种资源,集聚各种力量,捆绑、包装、策划生成一大批项目,积极对接国家水利工程包、专项建设基金,多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项目、争取资金、赢得支持,在较快形成新的投资量的同时,为全县项目建设打造良好的硬环境,形成良性投资的滚动势能。要按照“新建项目抓开工、续建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用”的要求,全力推进山美水库生态保护和白濑水库、马跳水库等重点水利枢纽项目建设,切实抓好五一水库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下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进一步贯通水利工程的“动脉导管”和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不断增强水利项目投资的拉动效应,持续夯实稳增长强后劲基础。

三要从社会的维度切入,以治水促宜居、惠民生。水利建设关乎人水和谐,关系百姓福祉。要借中央推进美丽中国之势、借群众对治水的关切之势,把水环境治理作为创建“联合国人居奖”的重要亮点,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深化以清新桃源?宜居永春为主题的城乡居住环境整治行动,让老百姓在治水中感受到更多获得感。要打好治污攻坚战,加强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禽畜养殖污染治理,有效治理水土流失,让广大农村水变干净、塘归清澈。要打好绿化持久战,全力开展造林绿化、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工程,构建桃溪流域两岸一重山的绿色生态屏障,在美丽永春建设中闪耀出更多的“绿元素”。要打好美化巩固战,继续实施“十里花海”景观提升工程,加快建设,提升档次,采取见缝插绿、因地植绿、增加花草配置等方式,做好每个河段节点衔接,通过景观小品点缀,构筑“四季有花赏、月月有花香”的特色景观带。

四要从文明的深度发力,以治水促新风、树形象。水是生命之本,也是文明之源。要着力丰富水文明,常态化开展声势浩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共同推进治水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家庭”,努力形成倡导绿色生活、共享绿色红利的良好氛围。要充分挖掘民风民俗,运用村规民约、祖训家风等教化资源,教育、约束群众不随意倾倒垃圾,不随便排放污水,更不要滥采乱挖,增强全民护水的自觉性,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水体,像珍惜自己的身体一样珍惜生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重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在生态建设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让每位城乡居民、每家工厂企业都主动参与到珍惜水、保护水、治理水的行动中来,努力形成社会文明新风尚。

五要从生态的尺度入手,以治水促蝶变、增效应。桃溪流域涉及水、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必须全面把握、统筹谋划,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使绿水青山产生黄金效益。要按照“以溪为轴、两岸展开、山水呼应、组团开发”的总体思路,拓展桃溪流域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国家湿地公园的品牌效应,启动建设中国乡愁公园,融入篾香、老醋、白鹤拳、古民居等特色文化元素,配套完善游客参与项目、景区文化养生馆、垂钓类休闲场地等养生服务设施,带动沿溪发展个性化的休闲旅游、深度化的体验旅游,培育一批主题小镇、养生会所、休闲驿站等产业形态,以生态的灵气吸引人气、以人气积聚商气、以商气催生财气,实现生态效应、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的共赢,打造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水经济、水文化”等为一体的流域治理“升级版”。

[责任编辑:卢侨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