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政协委员献策 "古城文化+"让历史“活”起来

2016-06-30 09:25:09 来源: 泉州晚报

0浏览 评论0

泉州市区后城古厝茶坊,因利用红砖厝改造为茶馆而成为一张特色鲜明的城市名片。几乎每天下午,都有老者在这里闲坐讲古说书。

★关键词 文化史迹

建“古城记忆”数据库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泉州西街古文物和文化生态。

市政协委员黄金钟建议,把泉州府文庙拓展为孔子文化与朱子文化有机结合的宣传展示中心。一是增设朱子文化遗存陈列馆;二是增设朱熹铜塑,把孔子文化和朱子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展示出来;三是筹备成立泉州朱子文化研究会(研究所)与泉州市孔子学会共同发展光大。

市政协委员丁毓玲认为,在泉州传统与现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亟须建立“古城记忆”数据库,通过对古厝、街巷、骑楼、庙宇、人群等建立城市档案,对相关的民间传说、街巷记忆、民间仪式、传统匠作等进行记录、整理和保存,并将之数字化。

会上,还有委员提出,重视西街文化生态的活态保护,将西街打造成泉州露天博物馆和文化名片,建立西街虚拟博物馆。

★关键词 古城建筑

保留古城肌理

古城核心区是泉州深厚的文化精神和厚重的文化遗产的主要承载地,史迹林立,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是“古城复兴计划”的主阵地。

市政协委员林丽华认为,对由旧建筑物改造而成的园区,要尽量按照“不大拆大建、修旧如旧”的原则,立足原有的规模、布局进行规划,保留肌理和基本结构,对破损建筑进行“洗脸式”保护性修缮,保留历史遗存记忆,做到“形犹存,神亦在”。把古城保护作为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编制、项目立项、资金安排、政策调节上给予充分考虑,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古城的保护、开发与建设的积极性。

民盟泉州市委员会称,泉州古城经过近三十年的旧城改造,拓宽了旧有的街道,梳理了不合理的交通流线,形成了现有的“城市街道有限拓宽,小街窄巷肌理不变”的街区格局。有条件的地方,可尽量拆除不符合古城风貌的建筑、简易搭盖、没利用价值的厂房等,降低不符合古城风貌的建筑高度,腾出的空间用于小尺度的街巷绿地、休闲广场、停车位、消防设施、公厕公共设施等建设。同时,可有限度地改善建筑通风采光、消防通道。

民建泉州市委员会认为,一座城市的发展与兴盛可以浓缩为建筑发展的缩影。泉州古城建设既要尊重单个历史建筑的现状特征,还应坚持历史建筑与空间环境整体改造的思路,即充分领悟闽南建筑文化的精髓,抓住其他地域的本质内涵,将其传统设计创作手法与现代思想及科技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责任编辑:陈健]

相关阅读

泉州市政协委员建议:优化教师入编渠道 提振新区

在泉州市加快补齐教育事业发展短板的新形势下,东海新区新建中小学大量招收编外合同制教师,但由于...更多

2019-01-11 08: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