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试点海绵城市东海有望先落地 揭国外如何处理雨水

2016-07-15 10:31:43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林春婷

0浏览 评论0

试点海绵城市 东海有望先落地

原来的水泥道路经过翻修,换成了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

延伸阅读

“绵里藏海”让城市自由呼吸

泉州正试点建设海绵城市,202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中,20%以上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核心提示

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就近吸收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眼下,泉州正试点建设海绵城市,让城市自由呼吸。

进入实践:市区多个“海绵体”公园投用

夏天的晚上,公园游人如织,但大多数人不知道,这公园美景还承载着建设海绵城市的梦想。

打造会呼吸的公园

刺桐公园,位于市区刺桐路和津淮街交汇处西北侧,于1995年动工,两年后建成投用。近年来,泉州市政部门运用生态理念,对公园进行全方位“升级”,从园内道路的铺设,到树底草坪的设置,匠心独运,可以称得上是泉州城对海绵城市理念运用的典型示范。

走进刺桐公园,昔日略显狭窄的水泥道路经过翻修,换上了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通过生态透水材料的缝隙,雨水渗透至地层,彻底改变过去逢雨必积水的现象。园内的道路翻修加宽,走在大路两旁,绿树葱葱,各色鲜花点缀;漫步竹林小径,更是静谧清幽。公园四周的铁栅栏围墙已经拆除,只剩下三角梅和其他一些爬藤类植物,筑成一排绿篱。“拆墙透绿”,使园内景色与园外空间融成了一体。

“海绵”已然成公园“标配”

如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已经充分融入了我市各公园的建设中。

市区成洲路小游园位于泉秀东街成洲路中段,占地总面积1650平方米。该园在规划施工过程中,始终贯彻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广场铺地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铺装方式,增加可透水面积。同时,绿地内的种植土回填至距离花围石顶面10厘米以下,雨季时绿地可形成一个“大水缸”,蓄集大量雨水,减轻降雨季节周边市政道路的排水系统负担。

置身于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百崎湖畔的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一股股带着海洋气息的风,仿佛从遥远的地方吹来,这是有着泉州味道的丝路风情。公园建设运用了海绵城市原理,让绿草自由生长在红瓦地面的缝隙间,让雨水、阳光渗透到地下,用生态循环的方式实现一次诗意的重生。

田安公园位于市区顺济桥至中芸洲桥景观区域的起始段,面积约100亩,沿江滨北路650米,路北侧是蕴藏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南片区。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是我市首个以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公园。

泉州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局长王天祥表示,虽然造价可能会比较高,但以后的公园建设、改造,都要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

生态循环改造告别逢雨必涝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今后,新建公园将结合地势,因地制宜,通过可渗透广场、可循环材料栈道、透水绿道等共同构筑雨水收集净化系统,用“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措施,力争建成集水质净化、雨洪调蓄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循环城市设施。

记者从市公园管理中心规划建设科了解到,传统的水泥路面、沥青路面,雨水没办法存蓄,但使用一些生态透水材料后,这种情况将彻底改变。雨天时,雨水通过透水混凝土路面缝隙,渗透到底下的地层,能够存蓄一段时间;夏天气温升高,人站在这种路面上,能明显地感觉到湿度、温度与其他路面的差别,这就是海绵效应。

“从目前来看,效果是不错的。”市公园管理中心规划建设科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只要一遇到小雨,公园内就会积水,而此次“尼伯特”台风到访带来强降雨,刺桐公园却没有出现积水现象。

参与评论

图片新闻

视觉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