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出台帮扶举措 为残疾人就业插上“翅膀”(组图)
故事三 抱团创立互助合作社 带动残疾人就业
5年前,在南安向阳乡的深山里,“独臂侠”林连生带领着11个残疾人共同成立了福建省首家残疾人合作社——山夫生态农业合作社。
合作社创业初期极为艰辛,给土地施肥时,一袋肥料上百斤,一个人搬不动,就两三个人一起抬;身体残缺,为了赶进度,他们经常忙到深夜……林连生介绍,创立合作社的12名成员中,2人上肢残疾、2人眼部残疾、2人轻度智障、6人下肢残疾,大家互相弥补彼此的身体残缺,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迈过一个个难关。
施良机(左)在同是右手残疾的林连生(右)带领下创建丝瓜基地。 (戴涵琦 摄)
“山夫合作社自成立以来,除了社员们的辛苦劳作创业,也一直得到各级政府与部门的帮助。”林连生坦言,合作社成立初期,曾因市场信息不灵通等问题,走过不少弯路。向阳乡政府等部门主动牵线搭桥,引入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为合作社发展注入动力。此外,南安市还在技术指导、政策优惠等多方面给予合作社扶持,协助拓宽销售渠道。今年“莫兰蒂”台风后,基地受灾严重,政府部门也很快拨付恢复生产补助金。
如今,合作社已发展了100多名成员,分布在向阳乡的7个村,其中有60多名残疾人,并发展了“阳泊岭”和“咱厝人”两个农场基地,进一步吸纳和辐射周边更多的残疾人创业就业。
“带动更多的残疾人,让他们自己有‘造血’功能,个个都能靠自己养活自己。”林连生说,这才是合作社的最终目标。
【就业现状】
三渠道助力,就业情况仍需改善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在册残疾人20多万人,适龄就业的有7万多人。
据悉,当前残疾人主要就业渠道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分散按比例就业,根据相关规定,我市行政区域内,用人单位未达到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6%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简称残保金)。二类是集中安置在福利企业、工疗机构等就业,安置残疾人50人以上,或者残疾人员工比例在25%以上的企业,都将获得资金、社保等方面的补助。三类是鼓励残疾人自谋就业。对符合规定,自主经营的残疾人,将一次性获得5000元补助。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