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出台帮扶举措 为残疾人就业插上“翅膀”(组图)
泉州市残疾人就业中心工作人员表示,虽然包括政府部门、公益人士长期奔走呼吁,但是像徐福坤和谢彬彬的情况仍是少数,大多数残疾人就业现状还是不容乐观。
今年10月16日举办的盲人按摩技能比赛,旨在促进盲人就业。
企业接受度低,“因才用工”待提倡
“残疾人就业很难,更不用说自己创业了。”鲤城区开元街道残疾人联络员谢彬彬说,企业是追求效益的,因为身体缺陷,残疾人的就业能力比较低,而且还要为其考虑安全保障,企业接受度很低。
公益人士庄先生也表示,其实企业都有算过,包括安全设施、就业保险等,安置一名残疾人的费用高于缴纳的残保金,很多企业更倾向于缴纳残保金,而不是招聘残疾人。
泉州市残疾人就业中心副主任甘元章认为,残疾人在某些工作上甚至可以做得比正常人好,“他们只是缺少机会”。他举例道,某商场特意招聘了一名聋哑人负责视频监控,结果老板非常满意。“因为身体的某部分缺陷,势必会让其另一部分器官更加敏锐。”在一些国家,根据残疾人本身的特点,“因才用工”的理念正逐渐推广。“比如盲人在听觉、触觉、声音的韵律和分辨上特别敏感,在轨道监听、警方监听等工作上很受欢迎。”
主动就业意愿低,心理残疾需重视
此外,残疾人上岗后又迅速下岗的现象也较多。谢彬彬举例,鲤城区有个残疾的大学本科生,主修广告设计,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没多久就辞职了。“他能力很强,身体缺陷并不影响工作。”谢彬彬满脸无奈地说,可能是没办法融入环境,选择逃避。她表示,现实中很多残疾人非常自卑,主动就业意愿低,“比身体残疾更严重的是心理残疾,残疾人需要社会更多的关爱,不仅仅是物质上”。
庄先生认为,工作岗位偏低端,是残疾人就业主动性低的另一个原因。目前残疾人就业主要集中在清洁工、收银员、网吧,以及一些用工量大、招工困难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多数残疾人收入水平都比较低。“残疾人自己也希望从事那些高回报、低风险的优质工作,而这些工作给予他们平等竞争上岗的机会是少之又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