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重建300年“将军土楼” 留住海内外亲人的乡愁
土楼一角
背景
父亲所建 因武将入住得名
戴锦华介绍,这座土楼和清康熙年间被封为“武德将军”的戴时新有关。《晋江县志》、《南安县志》、《洪濑镇志》及《琉塘戴氏族谱》对他的事迹均有详细记载。
戴时新,字义侯,号楚庵(1690年-1775年)。小时候在洪濑文庙学文,诗品清逸,有题字散见于名胜之地。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举办文武通试例会,戴时新中武闱中式,被任命为湖广荆州卫守正堂,管理漕运。他恩惠有加,管理有方,从无误时误运,颇受信任。由于政绩显赫,被康熙封为“武德将军”。
戴锦华表示,事实上,这幢土楼的建造者是戴时新的父亲,当时人称“戴百万”的戴运忠。戴百万富贾一方,造福乡里。戴时新入第后,戴百万建造了这座土楼给他,建设时间应该在1717年前后。1723年戴时新退职回到乡里,便居住在土楼里,因此被称为“将军土楼”。
资料记载,戴时新返乡后,在雍正年间与傅奏启、洪科捷一起主持修缮文庙,甚得民心。
“戴时新是戴隽亭的族兄,所有有关戴时新的资料都被戴隽亭记载在册,而我们这个角落都是隽亭的后嗣。”戴锦华说。
专家
资源宝贵 需要重视和保护
泉州文史专家、文博研究员黄真真表示,泉州地区土楼资源丰富,至今可查的就有六七十座,主要分布在安溪、永春、德化、南安、洛江、泉港、石狮等地,其中安溪30座左右。这些土楼以方形为主,也有圆形、半月形、多边形的,建成年间主要在明代至民国,清代的便占了50多座。早年,商人巨贾建房子时,为保护财产和家族成员免受匪徒滋扰,便建造能攻能守的土楼。
“留存到现在的每一座土楼,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黄真真说,土楼不可再生,相比永定、南靖等地的土楼,泉州的土楼别具特色,不少土楼内围还建有宗祠、古厝,具有浓厚的闽南建筑特色。它们不仅是居住的地方,还是后人的心灵家园。每一座土楼,都需要后人及有关方面的重视和保护。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