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高校大学生记者挑战赛落幕 看学生眼中的泉州
2017-01-23 09:11:45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健
0浏览 评论0条
梳上簪花围,当一回蟳埔女。
二等奖作品
泉州脉搏——一座突围城市的孤独吟唱(节选)
泉州在淅淅沥沥的雨中,变得静谧,静得似乎可以听见她微弱的呢喃。
和平常一样,曹淑贞熟练拿起编织好的竹篾,用纸浆绑扎成灯的骨架,这是泉州花灯制作过程中最耗时的一项工作,“我们每天都在重复这项工作,繁琐但至关重要,这决定了整个花灯的轮廓。”作为福建非遗花灯制作传承人,她已经和花灯打了几十年交道,她的手中有最鲜艳也最古朴的泉州底色。
近年来的泉州花灯行业处于稳步增长状态,带动的一批需求让相关产业迎来了春天。无疑这是传统节日的文化力量,那些活跃在第一线的文化总是裹挟着传统的底蕴,与流传已久的文化渊源,辗转于每一个人可以接触到的边缘。
“但氛围还是太嘈杂了。”作为非遗保护项目,其实更多人热衷的是寻求宁静纯粹的创作环境。“我们太需要安静的环境了,但是安静同时面临着萧落。”
此刻维持传承历史文化与消费历史文化之间,似乎只隔着一层“薄纱”。任何一次的逾越都是一次道德与功利的纷争。
泉州正在进行困难的抉择。
作为侨乡,文化的交融是泉州最具特色的标签。这座城市的孤独在于她的独特,更在于她的普遍。太多的城市在寻求突围与转型,并没有一个城市可以真真切切给泉州树立一个标榜。
如果说千年古城的积累、“海丝”文化给了泉州第一次生命力,那么热闹与沉寂背后的接纳与包容便给了泉州第二次生命力。当历史遇见现实,那真真切切扑面而来的人文气息或许会给泉州的突围带来最重要也最持久的生命力。
在蟳埔渔村,老渔民坐在靠在墙角的长板凳上话家常,但对他们心中最熟悉的事件——那些曾在海上风浪中颠簸的历史,老人们总是缄默。“不会再出海了,现在的船都是机器的了。”老人姓洪,今年83岁,他靠在长凳上,眼睛微微眯着。老人叹息背后,是蟳埔渔村年轻人们在海上搏击风浪的高昂呐喊。而在年轻人的背后,是更多新鲜血液的加入。
在永春,郑木林从15岁便开始练习永春白鹤拳,练武时,他仿佛感觉不到世界的存在。而他的四岁孙子也透过练拳来强身健体。在少林寺,从7岁到17岁,孩子们每天起早贪黑,在寒风或烈阳下,磨砺着稚嫩但坚韧的意志。
曹淑贞现在的工作室也在定期开展花灯制作培训,她说,学生们眼神中泛着明亮的光,就和当年的她一样。
□作者: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汤婕、台北教育大学陈卉蓁、铭传大学陈琦、台湾师范大学林依洁、徐州医科大学万法广、福州大学王晓玲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