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中国解法”:老百姓得实惠 药品回归治病功能
2017-07-15 11:07:55 来源: 人民日报
0浏览 评论0条
医改,一道世界性难题。5年来,我国深化医改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从寻径探路转向有径可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解法”。
医改,一道重大民生课题。5年来,我国深化医改坚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普惠型、兜底型民生建设相继推开,医患双方的获得感逐步增强。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中国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等方面迅速迈进,改革成就举世瞩目。
让老百姓得实惠
——基本医保覆盖全民,家庭医生遍布城乡,基层看病省钱省心
2015年底,在福建省龙海市榜山镇榜山村,周惠玲的父亲不幸脑出血,被紧急送往医院接受开颅手术,医疗费花了35万多元。根据新农合报销政策,他首先获得10万元报销封顶线的补偿,之后又获得12万元的大病保险补偿。在向民政部门申请救济后,再获得2万元救济金。三重保障制度叠加,总共分担了24万元医疗费,大大缓解了这个普通家庭的经济压力。目前,周惠玲父亲已无生命危险,但落下了偏瘫的后遗症,需要持续的药物治疗,一年累计花费超过12万元。按照龙海市的政策,这部分费用被纳入特殊病种报销目录,一年可获6000多元的补偿。周惠玲说:“新农合制度就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如果没有这个制度,不知多少家庭要垮掉。”
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我国在较短时间内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基本医保网,为实现人人病有所医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覆盖城乡居民超过13亿人。2016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实现整合,医保制度向实现人人公平享有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自2012年起,我国开始试点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从无到有,2015年实现全覆盖。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对象从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拓展到低收入救助对象和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截至2016年9月,政府医疗救助支出达189亿元,共救助5145万人次。
建设分级诊疗制度,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的治本之策。我国以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2016年,200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签约率达22%,重点人群签约率达38.8%。
75岁的王时香家住上海市闵行区龙柏小区,因患有多种慢性病,常年往返于大医院挂号配药。两年前,上海市开始推行“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即居民在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的基础上,再选择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签约,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居民有优先签约权。延伸处方是“1+1+1”签约的重点配套服务之一,凡是由社区医生转到上级医院就医的签约居民,在大医院得到的处方即使不在基层药物目录之内,也可由社区医生直接开方,由物流配送到社区或居民家中。截至目前,上海市共有19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开具延伸处方,药品目录已达517个品规,涵盖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骨质疏松、脑梗死等老年患者常用药,使患者逐步从大医院“回流”到社区。王时香感慨:“在社区看病的最大好处就是省钱省力,有病随时找家庭医生,不用每次都去大医院排队挂号了!”
2012年10月,安徽滁州天长市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县,率先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确立了“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上联三甲,下联乡村,组建医共体”的改革思路,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农村分级诊疗模式。改革以来,群众看病负担不断下降。2016年,新农合实际补偿比达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患者自付医疗费用下降到30%。由于县级和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双提升”,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初步形成了“小病在基层、大病在县内、康复回基层”的良性就医格局。
54岁的天长市某学校教师纪士贵不幸患上食道癌。起初,他去南京做化疗,但一个周期1万多元的费用以及不足50%的报销额度,让他不堪重负。后来,他决定回家治疗。在天长中医院,同样的化疗方案只花4000多元。按照有关教师的优惠政策,他还可以享受80%的医保报销比例,家庭经济负担大大减轻。
让医务人员受鼓舞
——技术劳务价值提升,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药品回归治病功能
医务人员是医改的主力军。医务人员的参与度,决定着医改成败。5年来,我国着力突破制度壁垒和利益藩篱,积极探索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努力提升医务人员的劳动技术价值,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导向,有效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一块“硬骨头”。5年来,各地围绕运行机制、医保支付、薪酬制度等关键环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让更多人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截至2016年年底,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达200个。今年9月30日之前,城市公立医院将全部取消药品加成。
今年4月8日,北京市启动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全市3600多家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及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以三级医院为例,普通门诊医事服务费为50元,副主任医师60元,主任医师80元,知名专家100元,急诊70元,住院每床日100元。这一改革大幅提升了医务人员的劳动技术价值,切断了医院、医生靠开药赚钱的补偿模式,引导医务人员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诊疗服务获得合理补偿。北京市对435个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行调整,上调了护理、中医、手术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例如,普通床位费从28元调整为50元,二级护理从7元调整为26元,针灸从4元调整为26元,阑尾切除术从234元调整为560元。
北京友谊医院理事长辛有清认为,过去一个主任医师的挂号费诊疗费仅有14元,医生的技术价值被严重低估。此次改革体现了对医务人员的尊重,医生看病的积极性更高了。
福建三明市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统筹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了“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药品回归治病功能、医生回归看病角色”的目标。其最大的亮点是改革人事薪酬制度,让医务人员拿到体面而有尊严的阳光收入。例如,推行“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计算工分制”,向能者倾斜、向一线倾斜。院长年薪在20万—28万元之间,由财政全额支付,切断了院长收入与医院收入的关系。对医务人员实行目标年薪制,考核与岗位工作量、医德医风、社会评议相挂钩,切断医务人员收入与科室收入的关系。全市22所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人均核定工资从2011年的4.22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9.45万元,医务人员收入和待遇明显提高。
三明市将乐县总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谢汉刚说:“三明医改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利用挤掉药品虚高价格腾出的空间,同步开展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实现腾笼换鸟,提高医务性服务价格。改革前我的年薪是12万元,2013年涨到19万元,2014年达到24万元。2015年加上特殊贡献奖,年薪27万元。医改体现了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政策导向,医生靠技术吃饭而不是靠卖药吃饭。”
2016年国务院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相关评估报告显示:2015年,试点城市在职职工年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1.2万元,近5年年均增长9.4%;县级公立医院在职职工人均工资性收入为7.4万元,比2014年增长13.8%。
人民群众是医改的最终检验者,医务人员是医改的直接实施者,医患双方的实际感受和实际行动是医改成败的“金标准”。医改,正在铺就一条惠及全体人民的健康之路。(本报记者 白剑峰 申少铁)
[责任编辑:黄如萍]
相关阅读
- (2014-10-14)北京新医改意见发布 构建“金字塔”分级医疗体系
- (2014-10-15)北京医改实行医保谈判定价 或将减少“看病钱”
- (2014-10-15)北京医改首提建"金字塔"体系 社区医院无大夫引担忧
- (2014-10-26)专家:移动医疗可撬动医改顽石 误诊维权等问题待解
- (2014-11-03)南通通州医改退休退股回归国有 新一轮医改引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