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工美器匠心独具 安溪艺博会创意十足看点多(图)

2017-12-14 08:52:19 来源: 泉州晚报

0浏览 评论0

巧工美器 匠心独具 安溪艺博会创意十足看点多多

《琴瑟和鸣》

体验非遗“指尖上的魔幻艺术”

巧手能编天下物,山间草木变奇珍。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溪“竹藤编技艺”,有着千年历史,被誉为“指尖上的魔幻艺术”。

当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溪竹藤编)技艺表演引来众多看客驻足拍照、体验。二三十名来自安溪华侨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坐在小椅子上徒手编织着。细长的竹丝在他们手中不消一会儿,便成了精致小巧的小果篮,令人啧啧称奇。

“竹藤编技艺”的元老级人物陈清河不吝溢美之词,“近年来,安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项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承创新,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体验课,今后还将逐步纳入中小学校本课程,这对整个产业的发扬光大将起到不可小觑的基础性作用。”

清华师生结缘安溪“开眼问道”

当天,以“开眼问道”为主题的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艺术硕士《视觉符号设计》课程教学成果展则带着满满的创意元素,让参观者真真切切大开了一次眼界。

说起清华师生与安溪的渊源,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维津津乐道。2015年,应邀担任2015“匠心杯”中国(安溪)藤铁工艺现场创作大赛评委的黄维,发现安溪藤铁工艺产业转型升级亟须设计生产出当代国人喜闻乐见、新颖时尚的产品,这与《视觉符号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不谋而合。自那年起,在安溪县委、县政府以及陈清河大师和多家企业负责人的支持和帮助下,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每年均组织不同专业的20余名艺术硕士生与安溪多家企业的工艺匠师结成对子,联合开展艺匠融合、协同创新的产学研活动。同时,邀请企业家前往学校研修,搭建了一个“问道名师、问策名企”的高端平台,实现了校地之间的互利共赢。

“这三年,学生先后创作出300余件作品,此次我们展出了其中的100多件。这些作品笔墨少、用材少,但产出效果却十分出奇,凸显了实用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中国文化、当代表达’。”黄维告诉记者,所谓“开眼”,指的是创造定位准确、形态独特、心相一致、赏心悦目的现代视觉符号语言;所谓“问道”,即是探索视觉符号设计之道,通过原创的“开眼”产品寻求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之道。

现场展出的北方学生陈为的作品《琴瑟和鸣》便是如此。一张铁皮,以单纯的三角形为基础形体,几经翻转、裁剪、上色,就是一对形似正在拜天地的闽南佳偶的工艺品。整体美观时尚、雅俗共赏,既有传统元素,又凸显当代艺术。其创作灵感,正是源于他第一次到安溪湖头李光地故居,受到闽南婚庆民俗文化的启迪,油然而生的创意。 □记者 陈林森 文/图

相关链接

一根藤条“编”出富民产业

安溪家居工艺发端于民间草根艺术。

安溪竹藤编技艺历经千年,日臻成熟。上世纪90年代初,安溪工艺界把坚硬的钢铁和细软的藤丝巧妙结合,首创“藤铁工艺”新艺种。继而,几经培育,形成了家居工艺文化产业,成为安溪继茶产业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

自此,历经“竹编—藤编—藤铁工艺—家居工艺”四个阶段,一根藤条裂变为一大造福百姓的富民产业,入选国家级非遗,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评中国藤铁工艺之都,成为鲜明的安溪符号、“海丝文化”的亮丽元素。(陈林森)

[责任编辑:林春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