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抑郁了,别赖工作 怎么了要怎么办?

2018-06-05 13:34:51 来源: 科技日报

0浏览 评论0

科研人员处在一个高压的评价系统内,被这个系统筛选后还留下来的人,本身就具有完美主义的一些特质,可能更容易焦虑。

本报记者 张盖伦

沙龙即将结束,主持人李松蔚手上,还有厚厚一沓提问卡。

“怎么判断我是不是抑郁了?”“我怀疑身边同学情绪不对劲,我该怎么办?”“抑郁症会传染吗?”……听众的问题各种各样,他们想寻求一个解决方案。

这是近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开讲的知乎盐沙龙,关注的是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状态。

讲堂几乎被坐满,在线直播也吸引了3万多人参与。面临课业和科研压力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们,迫切地想知道,自己怎么了,也想知道,要怎么办。

“那些评价如鞭子一样抽在我脸上”

虽然已经毕业,也是知乎优秀回答者,但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李松蔚仍能想起读博期间被发表SCI论文支配的恐惧。

“这是我最痛苦的一段回忆。”李松蔚说,他满怀期待地投出论文,但审稿人回复的评论,“像鞭子一样抽到我脸上”。“有时候外国人说话真的损,先否定你的文章,最后还要来一句,作者的英文很诡异。”在当下,李松蔚仿佛就真的听到头脑里有一个声音在叫嚣:你是一个失败者,你以为你真的能写出一篇SCI论文吗?

等待论文的审稿结果是一种折磨,而写不出论文,或者明知应该写论文却无法动手去写,则是另一种。

澳洲注册临床心理学家王怡蕊在澳大利亚读的博士,一篇毕业论文拖了三年,实际上,她真正的写作时间不到三个月。

时间是怎样被拖走的呢?其实就是“摸鱼”。拖地、端茶、倒水……反正做什么都比写论文好。刚到澳大利亚时,王怡蕊英文不好,又需要写大量英语文章,她的焦虑到达顶峰。“焦虑到连电脑里面的纸牌游戏我都要去玩,熬到半夜三更再去写东西。”

对科研人员来说,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会互相交织,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你对自己有期待,为自己设置了目标;当你发现无法完成目标,你会着急;着急一段时间后,你开始觉得自己没用,情绪低落,如果陷入抑郁,认知功能会下降,记忆力也会减退;但是你要完成的目标依然那么难,更糟糕的是,时间还越来越少;于是你更着急,更着急就更焦虑,抑郁情绪也如影随形,进一步加重……

这种情绪并非学生专属。实际上,学生的导师们,同样也咬着牙挣扎在巨大的压力之下。

“导师要在高校的科研体制中生存下来,也要发表论文,出成果,才能往上走,才能有‘帽子’。”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徐凯文说,当人要追求的东西超过自己的负荷,就会出现生理上的反应: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作为学生,要知道以恰当的方式对导师说不。否则,老师可能也会忽略,他一不小心给学生布置了太多任务。

承认吧,你不可能一步就做到完美

你情绪低落,你自我否定,你觉得论文成为生活不可逾越之重,你没法准确形容,但你知道你心里不舒服。此时,你可能已经处于抑郁情绪的笼罩之下。

“情绪出现问题,就好像身体感冒了一样。感冒通常是身体免疫力下降的表现,情绪也是一个敏锐的指标,它在提醒你,你在面临压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蔺秀云说。

情绪是一种温和的提醒。

她建议,有了抑郁情绪,可以去感受并且接纳它,告诉自己,在面临压力时出现这样的情绪是正常的。“接纳之后,就要看看,情绪背后的东西是什么,究竟是现实压力,还是你的想法作祟。”蔺秀云进一步解释,通常让我们产生负面情绪的想法,是不合理的想法。“比如你觉得自己没本事,这是你自己给自己的打击。”

如果压力来自现实状况,比如你手头的任务超出你的能力范围,那就要学会合作,或者降低期待。

徐凯文在北大做心理咨询工作,常接触到的案例,就是博士满怀忧虑地来问:我究竟还能不能毕业。

“我已经帮很多以为自己不能毕业的硕士、博士生毕业了。”徐凯文说,“秘诀就是——先‘完成’再‘完美’。”

不管你能写成啥样,先动笔再说。你可能觉得自己很糟糕,提起笔来都觉得羞耻,但为什么不写下去?“无论多烂,你写出来,然后把论文交给你的导师,焦虑就到他那里去了。”徐凯文说完,在场的学生都会心一笑。“没人期待一个博士生一下子就写出一部惊世之作,完美是不可能一下子实现的。”

有意思的是,科研人员群体确实比较容易不快乐。“一方面,科研人员处在一个高压的评价系统内;另一方面,被这个系统筛选后还留下来的人,本身就具有完美主义的一些特质,可能更容易焦虑。”李松蔚说。

不要将痛苦都用“抑郁”去解释

现在,问题又来了——追求完美的科研人员如果处在负面情绪当中,怎么判断这是暂时的低落,还是被抑郁症找上了?

徐凯文认为,抑郁是现象,而不是原因。有听众在后台提问,说自己的痛苦源于不想做科研,但出于现实考虑又不得不做科研。徐凯文直言,不要将所有的痛苦都用“抑郁”去解释,很难想象一个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能快乐。

所以,做科研工作并不是某些科研工作者“抑郁”的根源。

但更容易焦虑的科研人员群体,却常常在自己陷入焦虑时不知所措。“不管你是不是患有抑郁症,寻求帮助,都是正确的做法。”王怡蕊说。

专家提醒,对于专注于科研工作、少与外界打交道的人来说,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尤其重要,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但“抑郁”不能用来解释一切,吃药也不是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李松蔚举了个例子:一名诊断为抑郁症的妻子向丈夫寻求关心,而丈夫的反应却是——你病了,今天按时吃药了吗?“当走到另外一极,把问题归结为生理性因素,你就失去了对一个人全面的感知和理解。”

[责任编辑:林春婷]

相关阅读

揭秘给太空“千里眼”配“角膜”的科研团队幕后

揭秘给太空“千里眼”配“角膜”的科研团队幕后

这个团队目前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成功研制出世界最大口径的碳化硅反射镜坯,镜坯直径4 03米,超越欧...更多

2018-05-24 16:38:49
习近平寄语建设世界一流军事科研机构及高等学府

习近平寄语建设世界一流军事科研机构及高等学府

5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军事科学院。更多

2018-05-17 16:42:51

科研人员算账忙 科研经费使用离真正“松绑”还有

科研经费使用离真正松绑还有多远本报记者 李 艳3月27日,《广州日报》的一则消息引起热议。消息称...更多

2018-03-29 07:56:33

农林高校教学科研用地短缺成瓶颈 城中田带来双重

农林高校研习用地严重短缺怎么办本报记者 乔 地一方面是严峻的环保问题,一方面是急迫的科研教学...更多

2018-03-22 09:37:12
科研团队募集“姨妈血”提取干细胞 官方:没临床条件

科研团队募集“姨妈血”提取干细胞 官方:没临床

据新京报3月12日报道,最近,浙江大学教授项春生的研究团队从女子经血中分离出宫血干细胞,用于临床...更多

2018-03-12 09:4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