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年将依托“极星”号参与北极漂流冰站计划
2018-08-15 11:31:05 来源: 科技日报
0浏览 评论0条
我国明年将依托“极星”号参与北极漂流冰站计划
科技日报北京8月14日电 (记者陈瑜)在14日举行的“北极海冰、气候变化与我国夏季高温关联研讨会”上,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极地室主任张林透露,计划明年以德国“极星”号破冰船为主要平台,以破冰船周围50公里内的海冰、海洋和大气为主要观测对象,参与国际北极漂流冰站计划(MOSAiC)。
据了解,“极星”号将于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在穿极流的驱动作用下自东西伯利亚海向北极点方向漂流。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极地室副研究员孙启振表示,通过为期一年的有人值守冰站观测,加深理解北极中央海域大气—海冰—海洋—生态系统间的耦合过程,有助于提高北极天气预报、海冰预报和气候预测能力。
据了解,该中心拟利用合作机会,在北极海域进行海雾物理特征和生消机制观测研究,以提高北极数值天气预报中的海雾预报技术。
过去一段时间,《北极圈罕见32℃高温!》一文被热议。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气象研究室副研究员丁明虎看来,因为个别高温站点在北极圈内,就说“北极高温”并不科学。但他同时表示,从统计数据看,北极升温是全球升温的两倍,北极天气是欧亚大陆天气的“风向标”。
“粗略梳理,过去6年,有5年的寒潮和北极天气事件有关联。”在丁明虎看来,随着国民科学素质的进步,人们从关注生存环境到生活环境,越来越重视南北极在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2012年,世界气象组织推动实施全球冰冻圈监测计划,把三极作为制约气象预测预报的关键地区,并提出2035年建成业务观测网,最终实现对三极地区更好的预测预报。
“三极地区的气候研究是未来10年关注的热点,也应是科研人员的主攻方向。”丁明虎说。
据了解,从资金投入、科技人员和论文成果数量看,目前我国从事北极研究的科研人员规模偏小。虽然个别领域有部分研究成果达到了较高水平,但尚未形成稳定的北极科技研究前沿团队。
[责任编辑:林春婷]
相关阅读
-
-
“雪龙”九探北极为什么?中国亟须获取第一手资料
7月20日,我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号”科考船再次出发,一路向北继续探寻北极的秘密。更多
2018-07-21 11:40:41
-
-
中国参与北极治理坦荡荡 不侵略不掠夺不必藏着掖
1月26日,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这是中国首份北极政策文件,引起海内外各方高度关注。更多
2018-02-02 16:39:54
-
-
“冰上丝绸之路”引世界目光 中俄北极开发取得积
“中国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1月26日,中国政府发表首份北极政...更多
2018-01-28 11:50:38
-
中国首部涉北极政策白皮书发布 尊重国际社会整体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白皮书和北极政策有关...更多
2018-01-26 10:50:52
-
-
国家海洋局:“十三五”我国将在南、北极新建考察
据科技日报消息,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在28日举行的中国极地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极地科技委)成立...更多
2017-12-29 09: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