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常常想起他——泉州五任市委书记印象

2018-12-20 16:50:37 来源: 摘自《心语》

0浏览 评论0

总要常常想起他

——泉州五任市委书记印象

作者:黄敬

很多人问我,你工作这么忙,任职这么多,哪来这么多时间写作?我脱口而出:感动。

1995 年,我被派往泉州筹建人民日报全国第一个地级市记者站。凡是试验,凡是前人未曾走过的路,就没有样板。没有样板就得靠自己闯,没有路就得靠自己走。

万事开头难。此时我认识了时任市委书记的丘广钟。

那是 1995 年 7 月,他在福建省委党校学习。一个晚上,我们约在福州市潮福城见面。初次谋面,我有些紧张:因为,我听说他架子大、学问深、文字功底厚、口头表达能力强,没有几个人能让他瞧得起。他的工作特别出色,且又年轻得志,平时话不多而犀利,有人总觉得他傲气。

一见面,寒暄没几句就相见恨晚。论古今,说中外,谈见解,无不情投意合。原约礼节性会面,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不知怎的,一谈就是四个多小时。他,不随波逐流,敢为真理而争,不唯上、不唯书,是条铮铮铁骨的汉子。我们边喝边侃酒尽未酣,我们彼此都有些颠了,但他有一根肠很清醒,就是要他自己买单。后来听说,因为这顿饭,他好几个月没有给家人上交工资。

投缘,又有为事业共同奋不顾身的嗜好,在他办公室,我与常委、秘书长骆灿堂时常聆听他的教诲。激动时刻,拿来烧酒边讲又边喝,常常延续到深夜。

因此,我有机会很快熟悉泉州。

与他交往,给我的强烈印象是他的大将风度。做事,他不轻易出手, 一出手便是大手笔。就拿扶贫说,1996 年,在他做深入调研后,发现泉州还有 7.9万市民生活在贫困之中。他与市长何立峰不谋而合,并作出决定: 举全市之力,攻贫困之坚。号召一发出,很快得到全市上下的支持,相对富裕的沿海 47个行政村立刻与山区 47 个贫困村结对、领导挂村定点,而且立下军令状,不脱贫不脱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举全力以攻坚》长篇通讯,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中央肯定了泉州的做法,全国推广了泉州扶贫攻坚的经验。

想大局,谋大事是丘广钟的一贯风格。但事关百姓的事他总认为无小事。有一次内沟河改造,后坂群众反映因开河挖掘太深导致沟边的一家百姓的楼房倾斜。他不是作批示而已,而是立即奔赴现场察看并加以解决。

我与何立峰能成为贴心之交,是他倾心为我的家乡——泉州倾注所有的智慧与心血,把一个底子薄、基础差、起步晚的泉州变成最具有魅力的城市的精神所感动。

1997 年 9 月 18 日,是我与何立峰交往难以忘怀的日子。这天,我奉命采访时任泉州市长的何立峰,主题是谈对十五大报告中的股份合作制和混合经济的看法。本来这是一次例行公事的采访,采访时间只不过一个小时而已。出乎我的意料,何立峰对十五大的精神理解是那么的精辟、到位,与之交谈,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功底令我一愣又一愣。只做简单整理, 次日人民日报用显著位置刊发了何立峰的专访,题目是《用新眼光看所有制》。文章刊发后,接踵而至的是全国各地无数的来电与来信。过不久, 我采访中央一位部长,他不谈来访主题,而大谈特谈何立峰这篇文章。并说,泉州有这样的领头羊,是泉州人民之福。

从此,我与他的交往日益频繁。很多人说我精力旺盛,与何立峰相处,才发觉我再开足马力工作,也跟不上他的脚步 。有人问我,你如此佩服何立峰,他究竟为泉州做了什么?我说,他改变了泉州。从旧城保护到新城建设,旧的修到了如旧貎,新的新到了跨世纪。

何立峰爱泉州城,他更爱泉州的乡下农村。他高屋建瓴提出“泉州半小时城市圈”建设,大大加快泉州市现代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在泉州的日子,所有周末他都奉献给了泉州农村。为让 728 万泉州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他一心一意进行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我陪他跑遍泉州乡村,从中悟出的《认准这条路》《钱从哪里来》《路该怎么走》的新村建设报道,引起强烈反响,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一位领导看了报道说,何立峰的做法,不仅对泉州有意义,而且对全国都有普遍指导作用。

何立峰原则加感情的为人之道,给我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有碍于原则的事,说情、送礼,甚至通过上面给压力都无济于事,用干部是这样,做其他事也是这样。他来泉州后,掀起大建设热潮,该改的改,该建的建,该拆的拆,只说 6.4公里的内沟河改建,时间 100 天完成,总投资 7200 万元。有人说,大建设很容易滋生大腐败。何立峰善于从源头堵起,他率领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向全市人民公开承诺,接受全市人民的监督。原则之外,何立峰很好相处,有人说他很少笑,我却发现,他的每次笑都很真诚。每每下乡用餐,第一杯酒他总要先敬乡镇书记、乡镇长, 看他的站姿,瞧他的神情,听他的话语,给我感觉是,他与基层干部群众真是心贴着心。

我很敬佩何立峰爱民如命的精神境界。在举不胜数的例子里,我说这么一个事例:一年,南安一个村山洪暴发,几百名群众危在旦夕,为救群众,为稳定群众情绪,他冒生命危险坐竹排进村与群众共患难共存亡。

难怪,何立峰离任泉州前夕,很多百姓打出这样的条幅:何书记,您别走 ! 一位姓李的农民拉着我,硬说我能找到何立峰,一定要我转告他, 劝他不要去其他地方了,官当大不就工资高点吗,只要不走,我们月月凑钱给补上。不知谁走漏风声说何书记第二天要离开,很多群众上花店买鲜花,自发组织长队要送何立峰。原定第二天早上八点起程的他,只好连夜悄悄地离去。

有人说泉州很幸运,走了一位好书记又来了一位好书记。两年多的相处,印证这话一点不假。

他叫刘德章,此前任福建省林业厅厅长。

2000 年 4 月 12 日,惠安县赤土村春光明媚。一大早,刘德章来到这里,卷起裤管下田与农民一起抛秧。我观察,他动作娴熟,尤其是走田装,更像农民样。开头,农民认为他是来做做样,拍完电视就走人,没想到他一劳动就是半天。他和农民说事,深入浅出,常说到百姓的心坎上。这是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工作需要,我们的交往日益多起来,我发现他看问题特别深入,分析问题特别辨证,处理问题特别到位。有人说他笑口常开,是个典型的老好人,甚至有人背后称“老阿伯”。我一直没有苟同这一看法。原则问题, 他寸步不让,原则之外的事,他的胸怀像大海一样的宽广 。他,有着农民身上的纯真与质朴,有着知识分子身上的严谨与眼力,有着党政要员身上的独特眼光与判断、处置能力;他,对事业无止境地追求,对群众利益百般呵护,对朋友掏心般的诚恳与真挚。

泉州怎样才能高标年再起跳?刘德章没有新官上任就烧火。而是把泉州市领导、党政部门和所辖县市区“一把手”集中起来,行程 2000 多公里,到浙江温州一带考察去了。让泉州党政要员透析机遇观、市场观、服务观与发展观。

泉州,要超越过去,再领风骚实在是件不易的事。就拿招商引资来说,过去,泉州的步子已经不小,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宋德福在厦门调研后来到泉州,要求 2001 年泉州实际利用外资 8 亿美元以上,与上年比, 增幅要达到 29%。刘德章面对压力,没有马上承诺,仍然是那句话:全力以赴、实事求是。他不夸海口而是脚踏实地干,果真当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 8 亿美元。

刘德章在泉州工作期同,可谓把泉州的开放型经济推上一个新阶段。目睹泉州 427公里海岸线边的沿海大通道,我很感慨,刘德章不是孤立地要发展一两个项目作为盆景供人参观,更不是片面追求眼前的政绩,而是为泉州可持续发展认真奠好奠实基础,不让眼前的建设成就成为将来建设的成本。

我与刘德章往来,没有虚伪,没有客套,唯有的是推心置腹的交谈。他,直呼我“阿敬”,我称他刘兄。我们出身有惊人的相似,同是农民的孩子,从小受苦受难,看他在深山老林伐木场工作时留在腿上的一个挨一个的伤疤,瞧我右眼角上的伤痕,我们忆过去,常常是异口同声,今天来之不易,唯有努力工作干出成绩才对得起社会和对得起自己。

正是因为珍惜,刘德章严格自律。他到泉州工作,绝不允许自己的亲人在泉州做这做那。他有个侄子知道刘德章在泉州工作,借机到泉州一家工厂找工作。刘德章知道后,要求他侄子立即离开这家工厂,他侄子不服,刘德章严肃地说,你如果不是我的亲人,工厂会安排你工作并照顾你当合管员吗?他的侄子离开后的 2001 年 8 月 12 日,刘德章专程赶回老家莆田,召开一场亲属会,要求亲人只为廉正添光彩,不准为廉正抹黑。

认识施永康,是 1995 年的一个夏天。我在晋江采访,他在接待作家许谋清,并酌字谋句地为许谋清审阅《世纪预言》,虽同座用餐,因为没有共同的话题,除了客套,我就埋头多吃。

施永康任书记,我们的往来不多。正像 2003 年 11 月 25 日他到泉州记者站做客时所说的一样:今天来,一是祝贺,今年是泉州记者站成立 8 周年。8 年风雨,8 年辛酸,8 年创业,8 年荣耀。二是感谢。三是道歉, 因为我没更多关注泉州站的发展。四是期盼,期盼泉州站能顾大局、促发展、立高远、正视听、扬之长、光之大、同呼吸、共命运。

少往来,不等于他不关心泉州记者站 。当我们走进现在泉州记者站这座宽敞的办公楼时,我们就很感激施永康。他时任市长,听说泉州记者站办公拥挤要建一座办公楼,他在检查坪山路一带用地时,主动打电话给我,准备在市中心地段划出一块地给泉州站建楼。不到一周时间,土地联席会上就定了下来。惊人的办事效率令我惊讶万分。正是这种感动与感激,我们不分昼夜苦干,用 100 天的建设速度完成了基建任务并搬进新楼,以此来回应泉州速度。

施永康是个很惦记边远高偏农民的人。惠屿岛是泉州市唯一的一个行政村孤岛,1133 个村民长年缺水缺电缺路。刘德章开始关注这个村,并给这个村办了一大批好事实事,初步改变这个村的面貌。施永康接任书记后,多次上岛调查研究,下决心彻底改变这个村的面貌。一度,全市热惠屿,上岛的人一批接一批,人人为惠屿摆脱困境献计献策。帮扶就困的人住下来了,1000 多万的建设资金筹集起来了,不到 1 年时间,2 公里的海底电缆铺设等 8 项工程全部高质量完成。剪彩当天,群众热泪盈眶高呼: 共产党万岁。

不管人们怎样评价施永康,在我的心中有一点很值得肯定,那就是他提出的大泉州“经济、文化、城市”建设构想。

现任书记郑道溪,他没到泉州工作我就认识他。我到漳州采访,听说了他很多感人故事。为招商引资,他半路拦截外商,让外商感动不已,把原不准备在漳州投资的数亿资金全部转移到漳州 。我的一位漳州朋友,是个事事看不惯,且评头论足又时常入木三分的怪人。一天与我侃起郑道溪时说,只要他不走,很快,闽南金三角就不会短腿。

郑道溪,高挑个,没有大腹便便模样。说话,不穿鞋戴帽;交往, 不矫揉造作;做报告,不拖泥带水;做事,雷厉风行;承诺,一字千金; 他,精明干练,面相和蔼深藏个性。

郑道溪,给我的另一个印象是,特别能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做市长像市长,到位不越位;做书记,又很快进入统揽全局角色。

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泉州也不例外。而郑道溪的处事之道, 不卷入人为矛盾,不回避矛盾,抓住主要矛盾,一切以发展这一主线释化矛盾。针对个别地方主要领导不和问题,郑道溪不是避而不谈,而是召开领导干部会,把问题摆到桌面上,分析问题,解剖原因,旗帜鲜明点出是非。我摘录下他这样一段话:为什么不团结,有的位置摆不正,要凸显自己强调自己,争位子要面子,我讲的话一定要算数,我讲了党委否定就不行,是你老大还是我老大,是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 有的谋私争利;有的拉帮结派,培植个人势力,个人班底……他的声音不大,字字句句如重锤,不团结的如坐针毡,团结的如敲警钟。

抓干部队伍建设,郑道溪也很切中时弊,他说,单是主要领导做好还不行。要重抓中间梗阻。凡是中间梗阻的,要追究主管领导的责任。泉州要研究干部述职题,以发展实绩论英雄。

发展的路线、方针确定后,关键在落实,要落实到位,关键在人。郑道溪任书记,抓住人的团结、人的素质这一要害,正党风、正人心,把全市上下的心凝到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

人心齐泰山移。作为局外人的我,悄然发现这样一种变化,评头论足的人少了,搬弄是非的人少了,跑官要官的人少了,得过且过的人少了; 谋求大发展的氛围浓起来了。

有人说郑道溪很厉害,因为,他上任首先造的是人气。有了很好的人气后,他及时推出要干的大事: 五大传统产业的整合,五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2个产值超千亿、2个超 500亿和 8个超 100亿的建设项目,同时提出,港城联动,争取在“十一五”末期实现亿吨大港的目标。各人有各人的个性,各人有各人的领导方法,各人有各人的为人处事之道,但泉州市的五任书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扭住发展不松劲,一届接着一届干,正如郑道溪说的一样,不要提太多口号,不要提太多战略,不要提太多的思路,更不要否认前任而另起炉灶,一定要一届接着一届干,在原来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

也许是这样,泉州才有十年的辉煌。

2005年9月 25日

[责任编辑:林春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