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语》第二辑——《面对挑战的泉州人》

2018-12-21 16:43:49 来源: 摘自《心语》

0浏览 评论0

面对挑战的泉州人

作者:黄敬

一片农田包围之中耸立着一幢四层楼房,这里便是晋江小有名气的蛙王制衣公司。接待我们的生产厂长,是上海某著名服装企业的退休厂长,与他同来的还有几位技术经营人员。而公司董事长则在忙着开发别的实业。

早就听说,泉州的诸多中小企业盛行兄弟姐妹搭手、亲朋好友相帮的家族式管理,而蛙王公司的管理模式显然不同。

更明显的反差出现在凤竹针织漂染公司。公司的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由中国纺织科学院派来的专家负责实施,内部管理则由福建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驻厂专家具体指导,中层管理人员基本上从外地聘来。在这家公司转一圈,便能感到现代化管理的氛围。

凤竹公司总经理陈澄清敢于自我挑战。前些日子,他自费到北京,连续几天听专家教授讲座。他说:泉州的企业正处在紧要关头,企业如同满天星星,应该呼唤“月亮”甚至“太阳”。

但是,像“凤竹”“蛙王”这样的企业,在泉州才刚刚露头。用泉州市政协副主席兼商会会长薛天锡的话说:“泉州的厂长、经理遍地皆是, 可真正称得上企业家的实在太少。”他认为,企业素质低下正是泉州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最大难关。

泉州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吴家洋说,政策环境激发了泉州人的创业冲动,导致乡镇企业星罗棋布,而国家银行的有限信贷无法满足需求,由此引发了看似违规的民间融资活动,借贷利息也很高,这就造成了泉州经营者多选择“短平快”项目发展。以至于今天,泉州的支柱产业还是集中于服装鞋帽、建材陶瓷、食品饮料、建筑业等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这对一个城市发展后劲来说,相当不利。

泉州市青年商会一位负责人说:这里的企业几乎都从仿制起步。谁生产什么赚了钱,许多人就会纷纷仿效。千家万户生产同类产品,自己采购原料、推销产品,偏偏缺少连接众多中小企业的大型专业市场,使得流通成本相当高。

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福建金泰克集团总裁许国锋对泉州企业与外地的“不一样”别有感触:“泉州企业往往由小到大,由大到小。”他用自己的经历解释,泉州人个个都有“老板欲”,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所以一旦集资办起的企业开始上路上规模,当初合资的伙伴便往往会“翅膀硬了,自己去飞”,企业一分为几,规模难以再上新台阶。

在泉州采访,每当与政府官员、厂长、经理谈及以农民为主体的企业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和政策水平,便会引发他们深深的反省:确实,在这块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矛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尖锐突出。

晋江、石狮一带不少乡镇企业经营者开始有意识地“改造自我”和“超越自我”:当初从“五小”起步的第一代企业,不再依赖家族式经营,而是聘请外来专业人才掌管;众多企业经营者自费学理论、学管理成为时尚。与福建东方集团总经理吴建发座谈时,这位年轻的企业家几乎没谈一句他的企业,而是用了近 1个小时提出了一连串关于资产评估、金融改革以及从税收到法制等诸多问题和看法。身旁一位政府官员直感慨:若两三年前,泉州的经营者根本不会思考得这么远,这么深。

泉州市委、市政府意识到了这一点,把培养新一代企业家作为全市经济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来抓。在市委跨世纪人才工程中,也包括了培养中青年企业家。各级政府还建立了人才培训制度,并通过商会开展活动,加以引导、帮助。政府部门常与企业经营者进行“政策对话”,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国家重要的政策法规和宏观经济走势,并常组织企业经营者们到外地或国外考察、取经,或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授课、指导。今年 8月,南安市请来华侨大学 4名教授,专为市里首批重点扶植发展的 36家乡镇企业“一把手”教授市场预测、销售管理、营销策略等 9 个方面的知识,引起热烈反响。

泉州市委书记丘广钟更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泉州面对的挑战是严峻的, 只要稍打一个盹,伸一下懒腰,就有可能被淘汰。他掰着指头一个个地数泉州现在的困难:人多地少粮缺的矛盾还十分突出,成规模的工业企业太少,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当然,最重要还是经济质量,企业素质,人的素质。

这种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在泉州各地都能感受到。在惠安,县委书记郑栋梁说:“国家重点项目福建炼油厂放在惠安,10年内,国家、省里会有更大规模的投资,但我们不能干等啊,还是得老老实实立足自己,发展自己,配套衔接。”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名列第 15位的晋江市没有陶醉,喊出了“争当福建龙”的口号,并推出了提高经济质量的“六五规模工程”。相对落后的安溪更是在反躬自省:市委提出了“全市促安溪”, 那么,安溪怎么办?

也正是这种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形成了泉州新一轮跨越的基本构想, 即“三个四”:“九五”期间,继续实施产业升级、外向主导、科教兴市和城乡一体、山海联动四大战略,狠抓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四大重点,着力建设湄洲湾南岸、晋江口三角洲、围头湾地带和东西溪沿岸四大经济区域。到 21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年翻 5 番,城乡人民生活全部达到小康。

泉州人正在迎接新的严峻挑战。可喜的是,他们勇于剖析自我,正视自身的短处。有这样一份清醒,就不愁没有自信和力量。面对新世纪的呼唤,泉州人如今又在冲刺。

1995 年 11 月 23 日

[责任编辑:林春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