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应养心养脾养胃 以温食为主少油腻

2021-08-27 11:04:33 来源: 闽南日报

0浏览 评论0

立秋之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要提醒的是,虽然已经立秋,但余热未消,白天仍然是湿热交蒸,因此防暑和除湿仍是养生保健的主题,此时不宜大量进食补品,因为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所以,立秋过后,要以养心养脾养胃为上,应以温食多餐为主。

夏天容易闹肚子,从中医来说,原因不完全是细菌和病毒,而是因为你的阳气都跑外面来了,你里面是最弱的。到夏天,所有的气血都调动到外面去了,而内里是空虚的。中医说至虚之处必是致病之所。秋风一起,人的气血开始从外面向里面走。到冬天,人的气血都藏到里面了,而外面不足,就容易感冒了。

夏天人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天热出汗,使人秋冬代谢的多余物都随汗液由毛孔排出了。当人们一呼一吸时,身上皮肤的毛孔也在一呼一吸,所以说肺主皮毛。夏季的神补主要是充神,以使志长。天气炎热正值人体阳气旺盛外浮之时,人宜晚睡早起,使人体阳气充盛,人之情志精力充沛饱满,得以充分抒发,保持欢快之情。心情舒畅,神气向外,阳气得神而不郁,脏腑气血自然安和。

胡萝卜栗子粥:新鲜胡萝卜50克,栗子20克,粳米200克。胡萝卜切成小片,与栗子、粳米同煮。先用武火煮开,再用文火慢慢熬。具有健脾和胃作用,对夏季腹胀、食欲不振有一定作用。

立秋养生应温食为主

立秋时节,是人体五脏之一的脾脏和其相应,长夏脾气最旺,同时脾也是这个季节最脆弱的脏器,在这个季节最容易发生脾病。

饮食原则是清淡,少油腻,要以温食为主,应“温暖,不大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也就是说,这段时间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太寒凉;但也不要吃得太多,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

冬瓜扁豆汤:冬瓜500克,山药30克,扁豆30克。将冬瓜、山药洗净切碎,与扁豆同煮,先用旺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熬煮成粥食用。具有益气健脾、祛湿清暑的作用。

立秋粥,养脾胃

薏米莲子百合粥:将薏米、莲子、百合洗净,先煮烂,再与粳米50克同煮粥。用适量红糖(或蜂蜜)调味食用。有健脾祛湿,润肺止泻,健肤美容作用。

党参猪脾粥:把党参、粳米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沸后下陈皮,再煮成粥,然后下猪脾、姜、葱煮熟,调味即可食用。每日分两次空腹服食,可补益中气,健脾开胃。

松仁玉米:大火将锅烧热,撒入生松仁,调小火焙干。煮锅中放水,大火烧沸,将玉米粒放入,调中火煮5分钟,然后取出沥干水分。烧热炒锅,倒入油,待油温升至六成热时,先放葱末煸香,随后再放入玉米粒和红菜椒片,调入适量盐和白糖翻炒片刻。加入清水,焖3分钟左右,加入松仁,大火翻炒均匀即可,有平肝利胆、健脾渗湿、调中开胃、清湿热等功能。

苓术荷叶粥:茯苓15克,淮山30克,白术15克,砂仁5克,荷叶1张(或干品30克)剪碎,粳米200克。将茯苓、淮山、白术、砂仁、荷叶洗净,加适量水,先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后小火熬煮30分钟,去渣留汁,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起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清水,小火熬煮成粥,有健脾和胃、祛湿解暑的功效。

陈皮冬瓜二豆粥:冬瓜250克,陈皮5克,扁豆30克,黑豆30克。将冬瓜洗净去皮切片,与洗净的陈皮、扁豆、黑豆同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用小火煮至二豆熟烂,调入精盐即成,有健脾祛湿消暑的功效。

人们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秋乏主要是夏天的困乏延续到秋天而导致的。要消除秋乏,最好的方法是适当运动。立秋后虽然三伏天在即,闷热的天气依然比较多,但热浪有所消退,早晚气温相对低,因此可以在早晚适当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游泳等,注意不要过度运动,否则更容易感到困乏。立秋后不要贪凉,长时间吹空调、风扇,或是在比较凉的夜间睡凉席,都可能导致局部酸疼、腹泻等问题。而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很容易因受凉而复发。

人们在夏季酷热大汗之后,常损耗过多,会出现体内营养及水分不足。而进入秋季之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因此极易出现秋燥。中医认为,燥乃六淫之邪,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大便干结、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征”。

老年人对秋天气候的变化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更应重视预防。秋季防燥,要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立秋后基本上是以温燥为主,表现为湿热、阴虚、火旺。初秋免不了出现“秋老虎”的炎热天气,这种天气很容易令人心情烦躁,应积极防范“情绪中暑”。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就要发生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收气”不足,到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够的缘故。(⊙刘姿含 文/供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