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公共文化场馆打卡“充电” 提升自己的文化韵味

2021-10-11 16:15:52 来源: 羊城晚报

0浏览 评论0

到博物馆参观《红楼梦》文化展,在文化馆体验非遗,在少年儿童图书馆动手搭建“航空火箭”玩具……今年国庆黄金周假期,广东市民纷纷走进身边的公共文化场馆“充电”。

今年国庆黄金周,不仅仅是广东省的市民群众纷纷走进身边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打卡“充电”,国内其他省市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或者说趋势。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同时也存在亟须弥补的短板。

从客观原因来说,一方面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市民群众放弃了出境游、出省游的打算,选择就地过节,那么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在内的文化场馆,就成了很多市民的不二之选;另一方面,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文化场馆建设的高度重视,真金白银的投入,最终催生出了一大批外观靓丽、装饰考究,同时还充满人文气息、体现文化韵味的文化场馆,无形之中大大增加了对公众的吸引力。

而从主观因素来看,那就是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公众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公众对文化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增加,消费增长,不但本身就是判断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数,也是提升整个社会群体文化素质的重要渠道。

以前我们说到假期,尤其是“五一”“十一”以及春节这样的长假,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吃喝玩乐、走亲访友,这虽然无可厚非,但每逢假期都是这样的过法,除了让人感到厌倦之外,更重要的是总给人一种“虚度”的感觉。实际上,不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还是像“五一”“十一”这样的现代法定假期,都应该具备自己的文化韵味,都应该突出自己的文化特色,而不仅仅只有物质上的消费。

值得欣慰的是,当公众在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需求不断提升,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所能够提供的精神和文化产品,也同样日益丰富。不管是具有公益属性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还是商业性质的各种文化展览等,都在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让公众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当然,今年黄金周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很多乡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仍旧相对滞后,孩子们想看书没有图书馆,大人想参观也没有博物馆、文化馆。这无疑是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弥补的短板。(10月7日《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