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竹雕香筒:雕刻二仕女七夕节拜月乞巧场景

2021-10-12 11:25:54 来源: 闽南日报

0浏览 评论0

月亮象征着团圆、浪漫,与七夕节的气氛甚为贴近,因此,在我国古代许多地区,还流传着拜月乞巧的风俗。

农历七月初七前夕,相互熟识的女子聚到一起,商议拜月的相关事情。她们选出一位女子作为带头人,拜月仪式就在她的家中举行。拜月的供品也由这名女子代为购买,所花钱财大家共同承担。

拜月前,女子们须先沐浴,然后换上美丽的新衣,花枝招展地往约好的女子家中聚集。她们步履轻盈,笑靥如花,为节日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

拜月仪式并不复杂。在庭院内摆放一张小桌,桌上放置香炉,然后将供品一一陈列。有时,姑娘们还细心地采来鲜花,插在供桌上。香烟袅袅,花香淡淡,裙带飘飘,供品琳琅,女子们低语的声音呢喃轻柔,她们的心事与愿望似乎真的在这美好的氛围中飞上了夜空,传到了月亮那里。

祈祷过后,女子们又陈列出胭脂水粉,以送给织女使用。她们还在供桌上摆放自己的女红,请织女欣赏指点。然后,女子们就可以围绕供桌而坐,开心地吃瓜果、聊天了,她们一直玩到深夜才肯散去。散去前,她们将供奉的胭脂分成两份,一份扔到屋顶,表示送给织女,一份自己留下,期待能获得与织女同样美丽的容貌。

笔者收藏的这件清中期竹雕香筒(如图),其上雕刻的图案正是二仕女在七夕节准备拜月乞巧的场景。香筒高19.6厘米,以竹为材,外壁以透雕技法雕琢浮云现月,古松繁茂,湖石玲珑,仕女鬘髻簪篦,着霓裳珠玉,水袖飘带,仪态秀美。天然石几上炉瓶相陈,二女相依观镜,正在为乞巧精心装扮。画面与唐代诗人权德舆《七夕》诗:“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所描绘的诗意相契合。雕刻精细,极为写实,如几上杯内中空、绣墩所饰缠枝莲纹皆一一刻出,为少见之竹雕香筒精细之作。

香筒,作为古代净化空气的一种室内用具,不仅是古代富贵人家必不可少的生活实用品,而且是古代文人追求馨香雅居的一种室内陈设品和装饰品。香筒大多镂刻图纹,明末书画家文正亨《长物志》记有:“香筒旧者有李文甫所制,中雕花鸟,竹石,略以古筒为贵,若太涉脂粉便称俗品,亦不必置怀袖中。”从中可知文人所用香筒风尚,追崇简明、清雅。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也曾对香筒的形制和功用作了独特的描述。香筒的外壁镂空处雕有精美的花纹,立置于桌台之上,作为饰品,赏心悦目。筒内的烟香通过壁孔袅袅而出,冉冉升起,营造出馨香深远入心脾、氤氲朦胧似仙境的氛围。可见,古代文人对香筒的使用推崇之至。

此件香筒雕刻技法纯熟,刻工圆润流畅,纹饰复杂,构图紧凑而层次分明,镂空处见其巧思,用刀干净富有力度,在整体性之把握上非常用心,画面契合古代文人审美意趣,端庄文雅,意境深远,堪称精巧别致之极品佳作。(程磊磊 文/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