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世遗泉州之美】南音:"沧海遗珠"和“故乡明月”
2021-10-28 17:49:52 来源: 泉州网
0浏览 评论0条
开篇语:世遗泉州,千年风华,让人着迷的不止于这些若影若现的遗迹,还有传承千年的文化脉络。这是一座布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也是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
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得益于这一方儿女的耕耘和灌溉,泉州浮现了以“五南文化”为代表的文化瑰宝,它们是“南音”“南戏”“南少林”“南建筑”“南派工艺”的合称,是泉州文化的重要名片。
携带着唐风宋韵、东方大港、万国商船的基因,“五南文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根脉不断,枝繁叶茂,丰饶而鲜活,它们是不朽的“泉州之美”。即日起,泉州网推出世遗泉州网络文化传播项目之一“发现世遗泉州之美”系列专题策划,带你一起领略“泉州之美”。
南音之美:音乐史上的“沧海遗珠”
听南音雅乐,一曲入秋。几分萧瑟秋意,与南音这种古老音乐,相得益彰。
泉州人尚乐,传唱千年的南音,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一古老乐种穿越了历史长河,仿若“沧海遗珠”,今人拾起它,仍能窥见它夺目耀眼的光辉,它的“美”如何延续至今,值得人探究。
陈英杰/摄
泉州南音(原称泉州弦管),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当今时代,它的“发烧友”遍布全世界,堪称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南音。
你很难想象,这种“丝竹相和,执节者歌”的乐队组合,它的排场如此朴素:琵琶、三弦居右,洞箫、二弦在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竟然穿越了一千多年的时空,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你面前。
《唐风宋韵》南音专场《将进酒》
唐 • 李白
演唱:庄丽芬
伴奏:陈祝平 黄芳妍 郑江南 吴一婷 陈特超 陈娜松 许艳艳 王良辰
智能曲谱:李文胜
来源:泉州南音网
陈英杰/摄
陈英杰/摄
世人皆知盛唐气象,汇百川之水,采万卉之菁。如此集大成的时代,哪怕只遗留下来蛛丝马迹,也够世人甘之如饴。中国晋唐以来,大量的音乐历史信息和活生生的音乐形态,就刻录在南音的指谱里。这些是唐宋宫廷和教坊中的乐师、乐工的杰作,有虚谱无词的纯器乐作品,艺术水准极高的作品,被称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就因为有这把钥匙,今人才可一窥盛唐的气象!
陈英杰/摄
作为南音演唱的实践者,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的“80后”南音演员庄丽芬,是“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她说南音之美在于慢,长期熏陶使人气质优雅。泉州弦管用低调的泉腔方言演唱,也就是泉州的府城腔,十分讲究咬字吐音,要求唱腔字正音准、韵律优美。其世代传承的方式除了口传心授之外,主要凭借着独有的弦管工X谱,把优美的的乐音旋律和琵琶指法记录下来,再经历代弦友的传抄和印制,至今才能在海内外南音圈保存各种各样的曲簿。
梅花操
演奏: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
来源:泉州南音网
厦门大学音乐系教授周畅对南音有过一段极其中肯的评价:其乐音亦动亦静,幽静处如夏夜风歇,潇洒处如春燕腾空。尺八、二弦,乐音连贯,奏出优美的旋律线条,琵琶、三弦,乐音带颗粒性,点出鲜明的节奏。线条与颗粒,断连相济,音色协调而丰富。
陈英杰/摄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张振涛所长说过,横抱琵琶是一块“碧玉”,在历史学家的考证中,弦管乐器中的横抱琵琶,曾是晋唐以来普天下共有的乐器。不同的是,天南地北在时间的长河中先后淹没了,唯独泉州弦管人一直把它保存下来,他们当然无愧是“真正的碧玉”!
南音之美:游子心中的“故乡明月”
每年春秋两季,南音人举办“盛典”,祭拜自己的“乐神”——这位乐神是五代时四川后蜀屈降的君主孟昶。中国历史上从春秋战国至今两千多年来,能够享受春秋二祭的只有孔子和关羽。南音“乐神”的地位可见一斑。
千百年来,在“乐神”庇护下,泉州南音跨过了历史长河,流传下来的指谱,既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长撩曲,又有慷慨悲歌、一唱三叹的叠拍声。
它是如此长情,在岁月的惊涛骇浪中,开辟出自己的一方领地,默默与时间抗衡,千百年来传唱不休,堪比一个族群的精神图腾,既熏陶阳春白雪,也滋养下里巴人。
南音不只是艺术,他是祖宗的灵魂,是故乡的明月,是游子心中永恒的记忆。
陈智勇/摄
喜爱泉州弦管的人士,几乎都知道有首《望明月》,曲中以张君瑞为第一人称,独唱盼望崔莺莺再来书斋,重温“昨夜私情,杯酒谈心”的赏心乐事。而演唱者和欣赏者,也无一不认为这首曲是源自文学作品《莹莹传》。事实上,南音众多经典曲目都有着音乐和文学融合的艺术造诣。
南音名曲《望明月》
2004年11月4日晚 北京泉州南音专场音乐会
来源:泉州南音网
陈起拓/摄
原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社长郑国权老先生说:现有保留下来的两千多首南音曲目,都是以第一人称为人物背景,她不单有音乐性,也有文学性,有故事性和戏剧性,她的唱词很美,既有讲述生离死别、概叹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挫折,也有闺怨的无奈与绝望、更有深情的乡愁等经典曲目,故事人物闪耀着人情和人性的光辉。
南音名曲《走马》
演奏: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
来源:泉州南音网
南音如此长情,原来竟是人情与人性的共鸣!不分古今,不论中外。
一曲解乡愁,让全世界南音人听到最地道、正宗的南音雅乐,让在外的游子
寄托思乡的情感,“泉州南音网”的诞生搭建了全新的桥梁,网站现保存800多首曲目,包含音频视频和曲谱、文字、图片等等,一律免费对弦友开放。网站开通以来,海内外弦友数量日益攀升,主要牵头人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社长郑国权老先生,今年已经90岁高龄仍笔耕不辍,不断创新方式,抢救与保护传统文化曲艺。
在南音传承领域,从1990年开始,南音走进中小学校园,青少年从小就开始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泉州迄今已举办31届中小学生南音比赛。
陈思萱/摄
南音古韵绕梁,今人薪火相传。如今南音传承者、爱好者,不乏热爱泉州家乡的游子们,他们怀着一腔赤子之心,为故乡雅乐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今年6月份,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泉州南音集成》正式发行,首批出版101册,策划立项、编纂出版共历时26年,主编就是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院长吴珊珊。
当代华人最重要的南管音乐家之一王心心,生长于泉州,将南管吟唱与中国古典诗词文学相结合,为南音的传承和创新开创了全新的道路。作为南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蔡雅艺是首位受邀进入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南音艺术家,专致于“南音公益课程”分享。
南音人说,一旦接触南音,喜欢上南音,便一入南音深似海,此后天涯尽是知音客!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今,南音大会奏,将散落各地的“南音人”聚集起来,是南音人的“国际音乐节”。南音大会奏从1977年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三届。参与大会奏的南音人,来自全世界各地,参与人数多达上百万人,在东亚甚至形成了南音文化圈,影响力日渐兴盛。
文:朱远娥
图:陈英杰 陈智勇 陈起拓 陈思萱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