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痴情提线木偶表演与研究 扎根民间创立精品节目

2021-11-23 14:04:03 来源: 闽南日报

0浏览 评论0

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俗称“嘉礼”,简称线戏,由人幕后操纵丝线悬提的木偶表演故事。提线木偶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宋元以后,即流传于漳州地区,经数百年传承,逐渐形成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演出规制、表演“线规”、偶像制作工艺及丰富的演出剧目和独特的剧种音乐——“傀儡调”。在漳州古雷开发区,提起提线木偶表演,人们不约而同地谈到霞美镇白石村的蔡春田,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五十年如一日,痴情于提线木偶的表演与研究。昨日,笔者走进白石村,探访这位民间艺人。

见到蔡春田时,他正在自家后院和徒弟一边唱着曲调,一边双手牵着三尺悬丝,十指微动,呆板的木偶便灵活扭动起来。得知笔者的来意,蔡春田放下手中的活儿,讲述了他五十多年的木偶情缘。

从13岁开始,蔡春田便与提线木偶结缘。怀着对提线木偶艺术的热爱,他学唱腔学演戏,学习各种民乐演奏,对提线木偶的热爱始终如一,反复练习,认真钻研技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并创作改编《银凤冤》《浪子拜观音》《路遥知马力》《谁是凶手》《攀龙附凤》等十多部提线木偶戏剧本。

“提线木偶戏是用闽南方言演唱,唱腔和伴奏音乐都来源于民间。”蔡春田说,“我创作的第一本剧本是《银凤冤》,当时是摸着石头过河,边思考边写,想一句写一句,想一个字写一个字。”他创作的提线木偶戏剧目,多数取材于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宣扬忠贞爱国、惩恶扬善、向往美好爱情等积极主题。

“剧本创作主要沿着上一辈故事和传说,编写主要依据四个题材,按照题材划分为扬善、惩恶、反贪、打黑四部分。每个故事都确定一个意义,我沿着这个故事的思想中心创作,写出角色,由人和木偶配合,表演出角色的性格和艺术。”谈起当年的创作心路,蔡春田感慨颇多。

“生旦文武共一箱,穿州过海走城乡。悲欢喜怒皆成戏,唱做翻爬自有腔。忠奸今古分声色,是非美丑善铺张。手口随心提拉扯,痛快淋漓演一场。”蔡春田熟稔地用闽南语向笔者诵读了这首诗,他说,这就是提线木偶戏艺术形态和表演特色的生动写照。“木偶艺术最大的特点是操纵感,木偶没有表情,在演出中慢慢吸引观众,让人忘却它是人操纵的木偶,这才叫入戏。”

好戏是口碑传出来的,是跑场子跑出来的。蔡春田把创作扎根在民间,把舞台搭建在民间,他创立的“正宗傀儡”戏班着力打造木偶戏精品节目,足迹遍及广东、福建各地,每年演出近百场,获得广泛的好评和荣誉。蔡春田带出来的徒弟基本上个个能吹拉弹唱演,时间一久,另立旗帜的不在少数。蔡春田不但不生气,反而觉得很有成就感。他说:“现在漳浦和古雷地区民间活跃的十多个提线木偶戏团,多多少少都与‘正宗傀儡’戏班有撇不开的关系。”

“手中有线、口中有词、脑中有景、心中有数,每一步骤每一环节的完美配合,才能使得木偶表演达到拟形入神的效果。”蔡春田谈起木偶戏眼里有光,“提线木偶是艺术,艺术永远不能淘汰,只要苦心钻研和经营,一定是永远的。它不是普通的行业,是艺术,是娱乐。人都需要精神生活,需要娱乐,我希望通过自己和同行人的力量能把它传承并发扬光大,就心满意足了。”

在蔡春田漫漫人生路上,木偶是他人生舞台上的主角,而他藏身木偶背后,一直在提线木偶的表演和传承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年近古稀的他,每当拿起木偶时,就神采奕奕、自信满满,经典角色唱段总能脱口而出。五十余年来,提线木偶伴随着他的成长历程,也夹杂着他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本身没有生命的木偶,通过他灵巧的双手,同时将表演、造型、音乐、语言等种种艺术融入提线木偶戏当中,再辅以整体表演环境的渲染,让木偶有了“活”起来的神韵,有了“生命”与“灵魂”。他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诙谐滑稽、栩栩如生的木偶,真正演绎出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气质的角色,台上台下一片欢乐,他和木偶五十余年的感情也随之升华。

(☉薛敏灵 詹照宇 文/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