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勇:一次失利打开一扇门 一份乡情厚植“医学心”

2021-11-24 10:37:48 来源: 闽南日报

0浏览 评论0

今年39岁,担任广州医科大学再生医学与3D打印转化研究中心主任的长泰籍科学家张智勇,不久前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近日,张智勇受邀到母校厦门大学生物科学院做学识讲座,抽空回了趟家。11月21日,笔者来到张智勇的家,他与家人、恩师齐聚一堂,一派其乐融融。

张智勇在长泰生活了18年,上大学后都在外地学习、工作,有浓厚的乡情。他说:“我一直在外面奋斗,但长泰是我的根。”其实张智勇的“科学梦”,早在少年时在长泰便开始了。如今,他圆了梦想,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家。

一次失利 打开一扇门

“生物这门学科很好玩,而且还是一个贯通数理化的‘综合体’。”张智勇读高二的时候,一接触生物这门学科,便对它“一见钟情”。有一次,他到福州参加福建省中学生生物学竞赛,结果名落孙山。张智勇没有丝毫气馁,告诉带队的老师黄春晖:“老师,下次我会取得好成绩。”那次生物学科竞赛,让张智勇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到正规的科研实验室,让他对科研充满好奇。他说:“回来后,我坚定决心,觉得生物科研是我想做的事情。”那时人类基因刚刚测序完成,一个口号叫“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更激发了张智勇对生物学科的热爱。经过不懈努力,张智勇取得2000年高考长泰理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填志愿都报与生物相关的专业。他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博士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他与生物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一过便是20余年。

一个习惯 使工作受益

“生物”一直是张智勇前进的动力,如何把这个动力化为实现梦想的“永动机”?

“永动机是习惯,人跟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是在习惯方面。”张智勇说。做一个有规划、有目标的人,才能更好地稳步前进,赢在起跑线上。上高中后,他每过一段时间就给自己做个规划,总结上段时间的经验和不足,并告诉自己下阶段的目标是什么,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工作以后。

科研之路荆棘丛生,需要强大的毅力及钻研精神,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读书时,张智勇下课后总“揪”着老师问问题,这个爱钻研的习惯至今不变,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首先自己探索,尝试独自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就去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再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落实到实践中。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科学家是严肃的人,但张智勇不仅在生物学科有所建树,还兴趣广泛,潜水、滑雪、无人机都是他拿手的项目。他协调好学习和兴趣之间的平衡,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也让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

一种担当 坚定科研路

“大二的时候,我有一段时间对生物挺迷茫的,因为生物专业不好就业,甚至有一种说法叫生物是个坑,我也曾想放弃,转其他专业,但后来碰到了‘再生医学’,我觉得它特别有意义。”

张智勇说,自己学习的技术确确实实能帮助很多人,就再次坚定了信念,科研中再多辛苦都值得,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前阶段,张智勇团队开发一项技术,帮助了几百例患者,让他们看到了新希望。

在科研路上,张智勇不仅把所学所长用于发表论文、做基础理论的突破,更多的是把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用于临床,治愈更多的患者。

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张智勇十余年潜心研究,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不在朝夕之间,甚至是毕生的精力。而对于科研最难的阶段,未知是最大也是最难过的坎,坚持不忘初心、不移其志,信念为他领航。

一份乡情 厚植“医学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文化是家乡的传承。”张智勇说,在外的这几年,五香、碱面,这些家乡的味道让他难以忘怀,这些不仅仅是美食,也是家乡文化和情感的载体,让他汲取奋进的力量。

此次回乡探亲两天,一条条崭新的沥青路,一盏盏敞亮的路灯,一个个惠民工程……无不让张智勇感受到家乡巨大的变化。

家乡今昔变迁,足以见证伟大祖国一日千里的发展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张智勇更加坚信自己当时选择回国发展是正确的决定。

在获奖后,张智勇先给母校的老师、父母发了感谢信息,也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家乡的学弟学妹们分享科研路上的趣事。面对即将高考的学子,张智勇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投身到硬核科技的创新创业中去,为国家、民族多做贡献。

张智勇的父母以前都是职工,具有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受父母的影响,他经常鼓励自己和团队拼搏向上。对于得奖,他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脚下更有力量了,让他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实践向前推进,一直保持着一颗上进的“医学心”。

如今,随着时光一点点地划过,在漫长的科研道路上,张智勇秉承“身教胜于言教”,用对生物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化解遇到的坎坷与阻碍,也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林婷婷 朱春燕王文强 文/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