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推荐:福建师大“声生不息”志愿服务团队:打开美丽“声”世界

2023-04-14 10:58:18 来源: 福建日报

“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小树,和我共享阳光雨露。请记住这美好时光,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雨后,宁静的校园里响起阵阵童声,伴随着深情的朗诵,如花般的笑容在16名孩子脸上绽放——他们虽然存在视力障碍,有的甚至生活在黑暗里,却在志愿者带来的有声培训中,感受到五彩缤纷的美好。


(资料图片)

这是4月12日下午出现在福州市盲校的一幕。为孩子们带来欢乐的志愿者,是来自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学生。2021年4月起,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组成“声生不息”志愿服务团队,发挥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优势,持续开展播音技能培训,帮助众多盲人朋友打开了美丽“声”世界。

近日,在第六届福建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声生不息”志愿服务项目获得金奖。

成为一名盲人音频主播

谈起“声生不息”志愿服务项目的源起,项目负责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吴丹告诉记者,这和盲人医疗按摩师黄邦潇不无关系。

1987年,黄邦潇出生在尤溪县,患有先天性眼球萎缩的他,5岁时完全丧失了视力。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黄邦潇苦读多年,先后获得了大学本科文凭、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从业资格和盲人医疗按摩师资格。

工作中,黄邦潇也在思考:“除了按摩我还能做什么?年纪大了干不动了怎么办?”黄邦潇说,与其在幻想中等待未来,不如把时间花在投资未来上。由于盲人对声音更敏感,于是他希望能拥有声音方面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有声演播行业有所作为。

一个偶然的机会,黄邦潇认识了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对方打算写有关视障人群的论文,通过福州市盲协辗转找到了黄邦潇。获悉福建师范大学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后,黄邦潇寻求帮助。得知他正在学播音却不得其法、陷入困境,传播学院的师生们提供了免费辅导。

基于盲人朋友的播音学习需求和自身团队在播音教学上的专业性,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成立“声生不息”志愿服务团队,正式开始志愿服务。来自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志愿者,以科学规范化的教学课程体系为指引,通过线上录制音频课、线下教学的方式传授播音知识。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黄邦潇发现播音主持并非念念稿子那么简单,也不是短期内就能速成的,而是要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长时间的锻炼,他每天早上5点多起来进行4个小时左右的发声练习。在志愿者的专业指导和自己的辛勤努力下,黄邦潇进步神速,成了一名音频主播——2021年开始,他在喜马拉雅App上开设账号,录制分享音频,这些作品有简单的声音随笔和睡前日记,有各类心理学读物的口播,还有成语故事、中小学生数学英语知识点等,目前,他的账号粉丝已经超过1000名。

“志愿者每周都帮我听播音效果,错误有人帮忙纠正了,让我距离正确的方向更近了,有坚持练下去的动力。”谈及志愿者的帮助,黄邦潇充满感激。

用声音帮助更多残障人士

播音创作带来的好处不止于此。黄邦潇还传递志愿服务精神,帮助更多的人:一方面帮身边的朋友练习朗诵技巧,让他们也能参加比赛或表演;另一方面,他将自己的医学、心理学和写作特长与声音相融合,通过传播自己的作品,帮助了许多陌生人。

经过黄邦潇的介绍,千里之外的湖南,已经成年、还在上初二的盲人姑娘武某也成了志愿者的服务对象,她在微信群里接受大学生的教学指导,还跟黄邦潇合伙成立了工作室,共同运营喜马拉雅App上的账号,发布了多个讲故事的音频作品。

志愿者们的服务对象还有很多,他们给盲人歌唱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现在,他们定期到盲校帮助视力障碍的孩子们学习朗诵技巧。每周三下午的课上,多名志愿者组成教学小组,用活泼俏皮的口吻和玩游戏的方式教孩子们做口部操、绕口令等发声练习,随后教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诵作品,让他们拥有可以表现的作品。课堂上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一旁观看的家长也笑开了怀。一名初三盲人女生经过培训后,还参加了校外的朗诵比赛。

据吴丹介绍,从2021年4月至今,团队共开展服务92次,参与志愿者共67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294小时,服务对象达211人。她表示,“声生不息”志愿服务项目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助盲项目,它还适用于重度肢体残障人士,希望在未来能与各地各级的助残组织合作,用声音帮助更多的人。(记者 林清智)

标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