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福全古城探新路——一篇报道引发的思考

2014-05-09 15:16:40 来源: 泉州企业家杂志

0浏览 评论0
查看原图
  • 港澳福全同乡会原会长、顾问许自展“说书”
  • 澳门金井同乡会会长蒋海棠:一颗爱乡的心
  • 港澳福全同乡会会长曾国雄:含泪谈“根”
  • 一座古城墙:800多位港澳同胞的情怀

蒋海棠:一颗爱乡的心

“清明时节雨纷纷,坐在老家古厝的竹板凳上听着雨声仔细想想,我们这些港澳同胞从来不曾因为时空的变换、身份地位的转变而消退了对家乡的情感。我想,我们对家乡的这一颗心,一定要传承给下一代。”——澳门金井同乡会会长蒋海棠

小时候我家门口就是一堵神秘而又残缺的古城墙——一堵始建于明代的抗倭古城墙。每天,我都会坐在家门口看人来人往,回想着大人们跟我说的这堵城墙的故事,城墙外抵挡的是倭寇入侵,城墙内庇佑着的是一方黎民。那时候,我总觉得这城墙通向的是一个精彩的世界,让人好奇又向往。

我小时候,古城墙虽然犹在,但早已是断壁残垣。在我出生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担心古城被日寇占为据点,便征召村民拆毁古城墙。金门炮战时,我已是满地跑的小孩了,我亲眼看着残余的城墙和墙砖被大人们送往前线修筑工事。从那时起,古城就变得连段像样的城墙都没有了。

后来,我渐渐长大,成了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但即便如此,我也改变不了家中一贫如洗的状况。作为家里的长子,我不忍看着4个弟弟妹妹跟着我忍受贫穷的折磨。终于,在我28岁那年,父母亲做了他们这辈子最重大的决定——让我带着弟弟妹妹前往澳门谋生。

海外谋生对我们福全村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穷,村里一批又一批的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出外谋生。但真到了要离开这古城墙,投奔到外面的世界时,我的心中竟是满满的不舍,不舍这养育了我二三十年的故乡。

初到澳门,一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顺利。那是一段令人心酸的往事,当时治理澳门的葡萄牙政府根本不把华人放在眼里,他们逮着机会就辱骂华人。好在,我们靠着自己的志气和勤劳换来了命运的垂青。到了1990年,我们一大家子的收入总算稳定了,开始承接澳门赌业的接待任务,并经营起自己的旅行社。

这日子开始好过了,可我对家乡的思念却日益加深。夜里,我常常梦到自己走在了家乡安静的小路上,每走几步我就能看见一幢幢红白相间的“皇宫起”或“燕尾脊”,那是建于明清时期的闽南特色建筑古大厝,当然还有那座我最魂牵梦绕的古城墙。

近几年,父母年事已高,我开始频繁地往返家乡。我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的古厝渐倒塌,祠堂变得残破不堪,甚至连残墙都难以找到,古村落原生态的面貌被严重破坏,古村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所以,我们赶紧召集港澳同乡,讨论如何保护福全昔日的辉煌。

早在1982年,我们的前辈就成立了港澳福全同乡会,成立至今已募捐到1200万元慈善资金,其中700万元用于福全老家的公益事业。听说要修建古城墙,同乡会乡贤也是我的好朋友、同乡会永远会长蒋建友先生立马拿出了650万元用于西、北两座城门和180米城墙的修复。说句心里话,虽然离开家乡几十年,但是我们的心紧紧地跟家乡联系在一起,这种深厚的情感让我们愿意时刻为家乡付出。

如今,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村里有价值的古迹、宫庙和部分城墙都得以保护下来。但我们发现,这是一项长远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各级政府、海外华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完成。未来,我们有个很美好的愿望,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将福全村打造成文化海岸线、卫所文化、丝绸古港文化、海滨古村文化等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嫁接泉州的“东亚文化之都”,届时福全将吸引更多的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感受古城往日的壮观。

最近一次回到家乡,是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坐在老家古厝的竹板凳上听着雨声仔细想想,我们这些港澳同胞从来不曾因为时空的变换、身份地位的转变而消退了对家乡的情感。我想,我们对家乡的这一颗心,一定要传承给下一代。尽管我的孩子们生在澳门、长在澳门。但是,现在我会尽可能多地带他们回来走走,走进这古城的山海交汇处,瞻仰古城的威严和底蕴,希望他们能够理解他们的父辈乃至祖祖辈辈为何如此钟爱这个小村落。

[责任编辑:黄秋蓉]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