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代人的智慧和担当 ——听原晋江县委书记尤垂镇回放晋江
2018-03-07 09:29:13 来源:
0浏览 评论0条
编者按:
尤垂镇,1937年7月生人,今年已逾81周岁,党龄62年。泉州市人大主任退休,历任南安团县委副书记、南安仑苍公社书记、德化县委副书记、晋江县委书记、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其中,1985年10月底、11月初,赴晋江任协助书记主持工作的县委副书记,1987年6月至1990年9月任晋江县委书记。
40年,不长也不短,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影响至今的历史时刻,已开始渐渐为人们所淡忘。为了不让曾经的惊心动魄就这么被人们遗忘,本刊多次联系原晋江县委书记尤垂镇,聊聊曾经的峥嵘岁月,多番努力之后,我们如愿了。
要采访这么一位年事已高、德高望重的老领导,笔者心已忐忑,然而,当这位始终面带微笑、热情祥和的老者,拿出以端正字迹写满提纲的笔记本时,笔者更加惴惴不安了,那一代人的认真、严谨啊,足以让我们受用一辈子。
近4小时的采访,意犹未尽,在那个国门初开,人们的思想长期僵化封闭的年代,要撕开一道口子,让开放搞活的思想扎根,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年的惊涛骇浪,风雨交加,甚至是寒冬腊月,而今在谈笑间讲起,似乎只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般轻松,波澜不惊。可再怎样波澜不惊,在“泰山有可能瞬间崩于前”的动荡岁月长袖善舞,那一代人的智慧和担当啊,令人肃然起敬!
为保留住“无声处听惊雷”的原始声响,笔者只将笔记作简单整理,期待读者能从原汁原味的讲述中读出那一代人“用心用情用力”工作的风骨和勇气。
仑苍公社,牛刀小试
●要知道,这些在现在根本不是问题的事,当时,可是个天大的事。尤垂镇告诉笔者,当时这么办,到底是对是错,大家都在观望。当时的风气就是农民在公田的田埂边种一点豆,卖一担菜,都被说成是资本主义尾巴。思想僵化十分严重。
●他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派粮、抓壮丁、受欺压、鼠疫的种种苦楚,也亲身体会到新中国成立后成长、成材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理由不为党的工作贡献力量,没有理由不把群众的疾苦挂在心上。
尤垂镇告诉笔者,他于1937年7月出生,6、7岁时,老家永春蓬壶镇汤城村爆发瘟疫(后来才知道是日本731部队投放细菌引发的鼠疫爆发),一个星期之内,家中的三兄弟接连死了两个,自己是老二,幸免于难。不止他一家,整个村死了很多人,那景象惨不忍睹。只读到小学3、4年级,就不得不辍学回家放牛了。直到新中国成立,他才重新有机会念书,一直读到南安师范毕业。1957年师范毕业时,便被分配到南安华侨中学当团委书记,不久到省里参加审干工作,后来又到省高招办工作。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他先后在南安团县委、康美公社、码头公社任副书记等。1982年派往南安仑苍公社任书记。
仑苍,原来叫苦村,因为人多地少,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苦很苦。为了生计,仑苍人多有打铁的手艺,农闲时走南闯北、走街串巷帮人打锄头、镰刀,赚点零钱,维持生计。三中全会后,老百姓在打铁之余,发现水龙头有市场、能赚钱,就一边打铁,一边做点水龙头,当时的条件,也只能是小打小闹,粗制滥造。
1982年被调往仑苍公社当书记。一番调研下来,发现当时仑苍最大的问题是百姓脱贫的问题。一边是百姓生活困难,穷困不堪,一边是“私人办厂是黑工厂,是挖社会主义墙角,搞供销是买空卖空,是投机倒把,要打击”的舆论此起彼伏。
怎么办?尤垂镇在充分调研之后,壮着胆子,自己召开了仑苍公社的扩干会,会上,他指出“中央文件已明确要‘发展商品生产’,老百姓办工厂就是生产商品;中央文件也明确‘流通要搞活’,搞供销、推销是搞活流通”,并号召“发动千家万户办工厂”。
尤垂镇解释说,他敢在扩大会上这么说,不是因为他很高明,“只是自己平时学习多一点,知道中央已经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国已经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了,要求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带动群众富起来。召开扩干会,就是把中央的文件和当地的实际结合起来,结合个人的理解,帮助干部群众把思想统一起来。”
要知道,这些在现在根本不是问题的事,当时,可是个天大的事。尤垂镇告诉笔者,当时这么办,到底是对是错,大家都在观望。当时的风气就是农民在公田的田梗边种一点豆,卖一担菜,都被说成是资本主义尾巴。思想僵化十分严重。
经过发动,仑苍的水龙头工厂很快就办起来了。可是好景不长,才刚刚有点起色,1983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封大连读者来信,说福建南安仑苍水龙头质量低劣,欺骗消费者,甚至提高到“一个小小的仑苍要搞乱全国”的高度。仑苍瞬间成了焦点。尤垂镇感到莫大的压力,因为,1983年全国正在开展“严打”,买空卖空,制假贩假,都是打击对象,弄不好,好不容易办起来的工厂,好不容易找到的谋生之道,就可能夭折。
尤垂镇一边派村支书重新购买上好的水龙头上门更换,赔礼道歉;一边在全社召开大会,提出“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要求,继续发动群众办工厂。
当时仑苍,发动群众办工厂,除了召开三级扩干会,广泛号召外,还出台了许多配套措施。为引导群众提高产品质量,公社成立了企业办,负责质量监督。公社还给外出搞供销的群众开证明。得知群众与外省一家大国企有供销上的合作,为了更好地保护当地群众搞供销,仑苍公社还专门派一名副镇长代表组织到外省与国企接洽双方合作的事宜,尽可能地为仑苍水龙头生产、销售创造条件。
1983年全国“严打”大背景下发生的“大连事件”,对刚刚起步的仑苍,几乎就是一记惊雷,稍有迟疑,仑苍就可能退回原点,那些刚刚办起来的工厂就可能从此趴下,仑苍的历史有可能就此改写。所幸,仑苍挺过来了。尤垂镇至今还在感慨,在仑苍时间不长,但很欣慰,因为自己把握住了仑苍发展的关键时期。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仑苍的悄然变化,被《厦门日报》的一位姓杨的老记者知道了。他想方设法找到了尤垂镇,详尽了解仑苍的情况。不久,一篇公开报道见报了,一篇名为《唯有源头活水来》的内参,摆上了福建省领导的桌头上。很快,省农办一副主任代表省里来仑苍了解情况,形成的调研报告送给了当时的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在不久后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上,项南书记肯定了仑苍公社的做法,尤垂镇这才真正壮起胆子来。
“老尤不怕被抓,把乌纱帽放在桌子上。”当时和尤垂镇同在一个班子的干部私底下这样议论。尤垂镇特地解释道,不是他水平高,胆子大,而是自己的经历,使他始终抱着强烈的朴素感情去工作。他说,他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派粮、抓壮丁、受欺压、鼠疫的种种苦楚,自己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成长、成材的,没有理由不为党的工作贡献力量,没有理由不把群众的疾苦挂在心上。
得到省里的肯定后,尤垂镇更加放手了,在继续鼓励群众办工厂的同时,他又做了这么几件事:
仑苍公社被晋江西溪一分为二,河对岸的人们出入都得靠摆渡,很不方便。尤垂镇提出要改善交通,新建了两座桥,把整个仑苍环起来,形成十里长街。同时,改造农贸市场,促使其繁荣起来。他认为,没有人才就没有希望。因此狠抓教育,给全镇中小学所有的老师上浮一级工资。由于群众生活缺燃料,沿河两岸的几座山,早就被砍成了红土山,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又发动群众植树造林。
没过多久,晋江地委书记张明俊亲赴到仑苍调研,不久,尤垂镇被调往德化任县委副书记。
临危受命,转战晋江
●1985年9月的晋江,可谓“惊涛骇浪、风雨交加、腊月寒冬”。尤垂镇只身前往假药案还在发酵的晋江赴任。
●工作组如果要处理晋江的群众、处理晋江的干部,开会时他争取参加,要求听取他的意见。
●继续坚持“五个允许”(允许群众集资办厂,允许企业雇工,允许股份分红,允许价格随行就市,允许供销人员按业务提成),把原来的“管、卡、压”变成“放、帮、促”,鼓励群众放开手脚办企业。
●在用干部上,不管哪一派,只要能干、肯干,实干、敢干,敢担当,哪一派的都用。用人的导向,就是最明确的风向标,一段时间后,晋江人发现这个外地人还挺公道。人心一下子就凝聚起来了。
1985年6月,人民日报刊发《触目惊心的福建晋江假药案》一文,引起了福建省委、省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不久,中央、省里的工作组先后进驻晋江。
文章刊发后的2、3个月的一天晚上,时任晋江地委书记的张明俊把尤垂镇从德化叫到泉州,说,要把他派到晋江担任副书记,协助书记齐世和主持晋江全面工作。尤垂镇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个晚上的谈话整整持续了2、3个小时。因为张明俊书记担心他不愿意接这个烫手的山芋,不仅鼓励他,甚至还手把手地交代去了以后怎么开展工作。张明俊书记也坦率相告,在这个特别的时候、困难的时候选他去,是因为他做过群众工作、基层工作,还大力发展过乡镇企业,有发展企业的经验,还搞过审干,对办案也有经验。
1985年9月的晋江,可谓“惊涛骇浪、风雨交加、腊月寒冬”。尤垂镇只身前往假药案还在发酵的晋江赴任。
到任不久,调查研究后,尤垂镇发现眼下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先要把县委一帮人的思想统一起来。所以刚去的那段时间,尤垂镇反复组织班子学习讨论,经过反复的学习、讨论,最后大家形成了共识,即:正确对待假药案,吸取教训,分清是非,扩大教育面,缩小打击面,帮助广大企业主放下思想包袱,继续支持群众大办企业。
在中央、省工作组还在晋江的重大压力下,形成这样的统一思想,实践这样的方针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工作经历丰富的尤垂镇,注意讲究工作方法和艺术。身为协助书记主持县委工作的副书记,尤垂镇既对中央、省来办案的工作组表示欢迎和支持,也提出一个要求,工作组如果要处理晋江的群众、处理晋江的干部,开会时他必须参加,必须听取他的意见。同时,他要求工作组要把案子办成铁案。有审干工作经验的尤垂镇知道,所谓铁案,得证据过硬,不能简单凭主观定罪。
多年之后,有人告诉尤垂镇,当时,如果一个乡镇多抓那么一、两个人,晋江就完了。因为当时能领头办工厂的,都是“人尖”,只要有风吹草动,这些人肯定往外跑,甚至出国。如果那样的话,谁还敢发展经济,创办企业。
诚然,尤垂镇和当时晋江县委的一班人,确实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风险拼经济。一边,要求正确对待假药案,支持工作组在晋江办案,一边,继续坚持“五个允许”(允许群众集资办厂,允许企业雇工,允许股份分红,允许价格随行就市,允许供销人员按业务提成),把原来的“管、卡、压”变成“放、帮、促”,鼓励群众放开手脚办企业。
巨大的压力面前,一个班子的齐心协力是最为重要的。笔者曾请教过尤垂镇书记,在晋江,他最大的困扰是什么?他认为,最大的困扰是如何把人心凝聚在一起。
1985年晋江,情况仍十分复杂。刚到晋江的前几天晚上,就有晋江的同志趁夜前来提醒:晋江至今还有红派、黑派、灰派之分,还有这个帮、那个帮之别。善意地提醒孤身来晋江工作的尤垂镇“要当心!”。尤垂镇介绍了这么一个情况:原来上级推荐一晋江人出任晋江县长,结果各派角逐,这位候选人连人大代表都没被选上,更别提参选县长了。足可见各派斗争之尖锐。
不仅如此,当时晋江走私贩私、造假制假、凶杀抢劫时有发生,稍有不慎,假药案就有可能继续发酵,晋江面临的压力将会更大。尤垂镇说,这种情况下,县委一帮人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尤为重要。他说,民主集中制是个法宝,有什么事,大家摆在桌面上开会讨论,畅所欲言,发表意见。当时县委一帮人开会,大冬天的也常常开到下半夜2、3点。讨论的过程,往往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各方各抒已见后,顾虑、矛盾反而梳理得条理分明,尤垂镇再进行集中,很容易就形成共识,形成合力。
说起来轻巧,当时的尤垂镇只能以“无私者无畏”给自己壮胆。出好点子,用好干部,是尤垂镇认定的县委主要任务,在用干部上,不管哪一派,只要能干、肯干,实干、敢干,敢担当,哪一派的都用。用人的导向,就是最明确的风向标,一段时间后,晋江人发现这个外地人还挺公道,人心一下子就凝聚起来了。
顶着压力,新招频出
●不仅大胆开放,更大胆改革。押上帽子,顶着压力,想尽办法,推出新招,不遗余力地扶持企业发展。
●因为他知道,晋江个别的“吨粮田”的闪亮,掩盖不了晋江人多地少的县情,重走农业为纲的路子,晋江人只能继续守穷。继续“不遗余力地发动群众办企业”是不二选择,哪怕困难再大,议论再多。
很多人都说,晋江是著名侨乡,晋江人爱拼敢赢,晋江人天生会做生意,似乎今日的晋江,是一切客观条件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诚然如斯乎,笔者在与尤垂镇的对话中,似乎找到了一些原因。
晋江侨港澳台优势十分明显,在晋江本土生活着100万晋江人,而在海外,则有300万晋江人。尤垂镇刚到晋江报到,晋江侨办主任便自报家门,菲律宾五大富豪中,3个是晋江人(当时石狮还属晋江),海外侨亲的实力确实雄厚。
侨亲雄厚的实力,如何才能转变成晋江的发展活力?尤垂镇带领县委一班人,一是走出去,请进来,发挥侨领、乡会、名人、能人的作用,走出去,请进来,邀请侨亲共同参与家乡建设。也许上了点岁数的人都曾听说过,泉州的东湖公园曾一度有过更名为“启程公园”的动议,由于种种原因,此议未成,但正有意要在市区兴建一市民公园的晋江,意外收获了侨亲庄启程先生以夫人的名义捐建了敏月公园。
二是发动三胞向亲属赠送小型生产设备。当时,国家出台了一条“海外三包向国内亲属赠送10万元以内的设备,国家予以免税”的优惠政策。晋江把这条政策用足用活,短时间,先后引进各种设备2万多台套,引进新工艺、技术700多项。据统计,仅1988年晋江引进各类设备676台套,占当年全省的90%。别小看这些设备,当年正是因为这些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支撑,晋江才能以“国产小洋货”闻名全国。
晋江企业的发展,靠三闲起步,乡镇企业铺路,真正“上路”和“迈开大步”的,都和当年颇受争议的“三资企业”、“成片土地开发”助力密不可分。也许人们还记得,晋江的企业在经历了“戴红帽”之后,又经历了一次“戴洋帽”的过程,这些过程,和后来的“品牌之都”、“资本运作”、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等,共同支撑起晋江经济从初始走向完善,迈向现代的历史过程。
不仅大胆开放,更大胆改革。押上帽子,顶着压力,想尽办法,推出新招,不遗余力地扶持企业发展。这是听着尤垂镇书记的讲述时,笔者萌生出的强烈印象,笔者也因此理解了尤垂镇书记所说的“晋江县委一帮人‘用心用情用力’工作”真实含义。
当时,假药案风波刚刚平息,人们无不谈“晋”色变。尤垂镇书记找到当时的泉州税务局局长曾文解,问他敢不敢来晋江搞“带征率”试点。类似的试点两人在南安仑苍曾有过尝试。曾文解局长笑了说,你书记邀请,我有什么不敢的?谈笑间,一项旨在扶持新办企业的税收改革,就这么在晋江落户了。新的税收征收办法很接地气,短时间内,晋江税收迅猛增长,有的年份甚至是成倍增长。尤垂镇书记说,在企业创办之初,这不失为一种扶持办法。也许这个政策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谁都得承认,它对刚刚起步的晋江民营经济所做的历史贡献。
晋江现今倍受称道的“政企互动”,尤垂镇是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说,那时候也是被逼出来的。1988年,一场超大台风,裹挟着强暴雨袭击晋江。油毛毡搭盖的简易厂房在超强台风面前,几乎摧毁殆尽。突如期来的天灾,让起步之初实力单薄的晋江民营企业手足无措了。面对此况,尤垂镇和县委一帮人的态度非常坚决:大灾面前,政府不能坐视不管。尤垂镇带着晋江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一家一家去企业实地开现场会,了解企业受灾情况。对企业面临困难,政府一一想办法解决:重盖厂房缺地的,土地部门出点子,缺钱的,银行想办法,当年无力缴税的,税务部门适当考虑缓交或者减免……
上世纪80年代末,姓社姓资的争论再度兴起,企业主们惶惶不安,为了给群众吃定心丸,晋江县委出台文件,鼓励私营企业挂靠村、镇,办成村办企业、镇办企业。当年的工商部门曾日夜加班,为民营企业转为镇办、村办企业办理登记手续,戴上“红帽子”。
为了发展,押上“帽子”在当年可不是虚言。1996年,泉州展览城首次开展时,恒安集团的许连捷与已离开晋江多年的尤垂镇书记不期而遇,许连捷回忆了这样一段往事:1985年恒安刚从安海镇后林村搬进安海镇区时,只在安东街道的两个小店面里“蜗居”。当时,为了扶持安海企业发展,晋江县委决定把原来只种木麻黄的海滩,填起来开发成桥头工业区。安海镇一边向上申办手续,一边开工填土。谁知,这一情况很快被上级领导知道了,正式派人通知安海镇,叫时任安海镇党委书记的陈永恩和镇长带着铺盖到泉州做深刻检查。命令如山,陈永恩和镇长一刻也不敢耽误,带着铺盖先到晋江县委找到了尤垂镇书记。尤垂镇书记知道情况后,告诉陈永恩和镇长,你们踏踏实实回安海去,要做检查,也是晋江县去做。陈永恩们回安海了,尤垂镇直接找地委张明俊书记汇报。张明俊书记明确表示,现在要千方百计加快发展,不能事事按部就班。一边帮助晋江协调有关领导,一边督促晋江尽快完善手续。恒安集团CEO许连捷不止一次地说,安海的桥头工业区就是恒安的发祥地。在展览城,回顾这个历史瞬间时,许连捷告诉尤垂镇:当年就是自己开车送陈永恩书记和镇长到晋江县委找尤垂镇的。
为了发展企业,晋江没少担惊受怕,有省里的领导曾善意地提醒尤垂镇,晋江也有不少农业的典型,既然压力这么大,晋江何不避其锋芒,转向发展农业?尤垂镇和县委一帮人想都没想,谢绝了省领导的好意,因为他知道,晋江个别的“吨粮田”的闪亮,掩盖不了晋江人多地少的县情,重走农业为纲的路子,晋江人只能继续守穷。继续“不遗余力地发动群众办企业”是不二选择,哪怕困难再大,议论再多。
把压力变成动力,他们还“变”出了一个石狮市。
当石狮还是一个镇的时候,小商品市场就闻名全国了。曾有一位北京的老干部看了石狮之后,愤愤地说,就差一面国民党旗,其他什么都有了。1987年,福建省委决定,在晋江县开展综合治理试点,省里派出了省法院、省工商局、省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负责同志,组成晋江县综合治理省市联合工作组,直接进驻石狮。石狮闻名海内外,问题也确实不少,此前,也整顿治理过几次。尤垂镇和晋江县委的同志反复与工作组讨论,石狮以一镇之力是很难把如此活跃的市场监管好的,要想监管好,使之健康发展,最好得设立一个市、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市来进行管理。这样的动议,被工作组带回了省里,1988年,石狮撤镇建市。
过来人说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全过程,不仅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更是改革开放最基层的实践者和参与者。
●一句话,就是用心、用情、用力地工作。
重看历史,总希望从中借鉴点什么。尤垂镇书记不辞辛苦,满足了我们的要求。他说,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全过程,不仅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更是改革开放最基层的实践者和参与者。作为个人,我很平凡,但参与到这个历史过程中,感受非常深刻,主要体会有:
一是改革开放首先要解放思想。把工作重点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把僵化封闭观念转向开放、灵活上来,从“这也不行”、“ 那也不行”转向敢想、敢闯、敢试上来。一句话,一切听从党中央,并且认认真真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这与现在讲的政治意识、核心意识是一致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当时之所以敢在那么严峻的形势下大胆地试,就是因为邓小平同志讲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是改革开放要从当地实际(县情、民情、优势)出发,谋划发展路子和办法。毛泽东之所以伟大,就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牢牢掌握县情,从实际出发,在外界的议论和压力面前,就会坚定发展路子。晋江、仑苍都是人多地少,都是不走工业化就得受穷的实际情况。从当地实际出发,谋划发展,即使碰到了“假药案”那样的波折,也毫不动摇地走工业化、发展企业的道路。
三是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县镇一线的领导,要不忘初心,负起责任,引导支持群众创办企业,发展实体经济。初心就是让群众富起来。不能怕这怕那,得过且过,无所事事,要无私无畏、敢想敢闯,敢于担当;要抓班子、抓队伍,齐心协力地抓发展。靠干部、靠群众,首先要靠班子。班子的作用是出点子、用干部。还要敢于用人,把敢干、能干、实干的人才真正用起来,不分你你我我,不搞团团伙伙。
四是发动群众,政企互动,营造改革开放浓厚的氛围与环境。政府只要守住了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底线,就应该大胆地服务企业、引导企业。当时,不管是依靠能人、名人、侨领、企业家办企业,还是鼓励企业吸取“假药案”教训,引导企业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都是政府靠前服务,出台一系列扶持企业的政策,晋江民营企业才经受住那么多的考验,没有趴下。我们的底气就来自于现在习总书记所说的“清”“亲”。政企互动,除了沟通感情之外,主要是解决问题。平时的沟通,为的是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出台相应的指导性、引导性的政策。一句话,就是用心、用情、用力地工作。(泉州企业家杂志记者 吴沿)
[责任编辑:]